李浩将咖啡杯往旁边推了推,杯底在玻璃桌面上留下一圈水痕。"我来到上杭,"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坚定,"就想好好发展自己的事业,还没顾得上其他事。母亲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差了,我总想,多赚点钱,让父母过得好点。"窗外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投射在他清秀的面孔上,他脸上坚定的神色越发清晰。
“刚到上杭的时候,我兜里揣着借来的五万块钱,租了上杭市河坊街的一间破旧门面,二十多平米的空间,墙皮剥落,地板吱呀作响,连窗户都关不严实,冬天漏风,夏天闷热。我的全部家当——一台二手相机、两盏廉价补光灯,还有大学西年攒下的人脉。朋友们都说我疯了,一个毕业两年的艺术生,没资源、没背景,凭什么在竞争激烈的摄影行业立足?但我没得选。家里条件不好,我不想再伸手向家里要钱,更不想放弃自己的摄影梦。 ”
服务员过来添水,玻璃杯外壁凝结的水珠滴落在桌面上。等服务员走远,李浩继续说道:"刚开始营业,我白天接几十块钱的证件照,晚上熬夜研究修图技巧,甚至免费给街边的小店拍宣传照,只求换一个展示作品的机会。最困难的时候,我连续吃了半个月的泡面,连房租都差点交不上。这么折腾了两年,我也算小有成绩了。"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那张名片,"现在在上杭繁华地段开了个摄影工作室,就在河坊街那边,生意还不错。"
刘文涛注意到李浩说这些时,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但很快又黯淡下来。"所以,还没顾得上再找女朋友。"他的目光落在窗外一对牵手走过的情侣身上,声音轻了几分,"父母都在老家炻州,我想以后发展得再好些,把他们接来。"
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烫金名片,双手递给刘文涛。"刘警官,欢迎你去我的工作室。"名片上印着"光影流年摄影工作室"几个字,下方还有李浩的联系方式,"我可以免费帮你拍照。"他露出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当是...为警方工作尽点心意。"
刘文涛接过名片,手指触碰到纸张的纹理。他注意到名片背面印着的工作室照片——一栋白墙黑瓦的江南风格建筑,门前挂着红灯笼。"拍得不错。"他点点头,将名片收进胸前的口袋。刘文涛抬起眼,目光如炬地看向李浩:
"最后一个问题:6月28号到7月10号之间,你在哪里?"
李浩先是一怔,随即嘴角扬起一个了然的微笑。
"刘警官,"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想必你是在问我的不在场证明吧?"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轻快,"我也看过不少推理小说。"
窗外,几个游客说笑着走过,相机快门声隐约可闻。李浩从随身的相机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动作从容不迫。
"我那几天正好在接两个婚礼拍摄的单子,"他边说边从信封里抽出几张照片,"就在柳平湖边上。"照片在桌面上摊开,发出轻微的摩擦声,"我的助理还帮我拍了几张工作照。"
刘文涛接过照片,指尖能感受到相纸特有的光滑触感。照片上的李浩穿着深蓝色衬衫,胸前挂着工作证,正在指导一对新人摆姿势。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片右下角的日期清晰可见:6月29日、7月3日、7月7日...
"这是原始文件,"李浩又递过一个U盘,"里面是所有拍摄的RAW格式原片,都有完整的时间戳。"他的声音平静而坦然,"如果需要,我还可以提供客户的联系方式。"
刘文涛仔细查看着每张照片,注意到其中一张的背景里,柳平湖的电子显示屏上正显示着当天的日期和时间。他将照片整齐地收好,放回桌面。
"谢谢配合。"刘文涛合上笔记本,皮革封面发出轻微的闷响,"这些照片我需要暂时保管,可以吗?"
李浩点点头,将剩下的照片推了过去:"当然可以。"他的目光落在窗外,那里正有一对新人拍婚纱照,"希望玮婕平安无事。"
咖啡馆的灯光适时亮起,在两人之间投下温暖的光晕。刘文涛将照片和U盘收进公文包,金属拉链的声音在安静的角落里格外清晰。窗外,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座江南古城。
夜幕低垂,上杭市的河坊街华灯初上。刘文涛沿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两侧的仿古建筑在暖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雅致。远处传来悠扬的江南丝竹声,与游客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转过一个街角,"光影流年摄影工作室"的招牌映入眼帘。白墙黑瓦的江南小楼前,两盏红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将"光影流年"西个烫金大字映得忽明忽暗。工作室的玻璃橱窗里,几幅精美的婚纱照在射灯下熠熠生辉。
刘文涛站在梧桐树下静静观察。透过半掩的雕花木门,能看到里面还亮着几盏柔和的灯光。他正想上前敲门,木门却"吱呀"一声开了。
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走了出来,手里拎着个垃圾袋。他穿着印有工作室logo的黑色T恤,耳朵上别着支铅笔,看起来像个学徒。
"您是要拍照吗?"小伙子见到刘文涛,眼睛一亮,随手将垃圾袋放在门边。他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普通话里夹杂着些许上杭口音。
刘文涛微微摇头:"你们还在营业?"
"己经打烊了,"小伙子擦了擦手,露出歉意的笑容,"不过您可以进来看看。"他侧身让开一条路,做了个邀请的手势,"如果满意可以预约,我们老板技术可好了,最近还拿了市里的摄影大奖呢。"
门内飘来淡淡的檀香味,混合着相纸特有的气息。刘文涛注意到门口的价目表上,李浩的名字旁边印着"首席摄影师"几个烫金字。墙上挂着的员工照片里,李浩站在中间,笑容温和,与下午见面时一般无二。
"那就打扰了。"刘文涛点点头,跟着小伙子走进工作室。木地板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着这栋老房子的历史。前台的电脑还亮着,屏幕上是一张未修完的婚纱照。角落里,几盆绿植在灯光下投下婆娑的影子。
小伙子麻利地打开展厅的灯,柔和的射灯依次亮起,照亮了墙上悬挂的各类作品。"您想拍什么风格的?我们这里婚纱、写真、全家福都接......"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工作室里回荡,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忱。
刘文涛的目光扫过墙上的照片,最后停留在角落里一张不起眼的风景照上——那是柳平湖的日出,拍摄日期正是7月3日。照片右下角,李浩的签名龙飞凤舞,像一道无法破解的密码。
刘文涛的指尖轻轻点在照片的玻璃相框上,发出细微的"嗒"声。"这张拍得不错。"他故意用随意的口吻说道,目光却敏锐地观察着照片的每一个细节——湖面上泛起的晨雾,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峦,还有右下角那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戳。
小伙子闻言立刻凑了过来,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这是我们老板,也是我们的首席摄影师拍的。"他指着照片角落的签名,"李老师的风光照在业内很有名气的,上个月还在市摄影展拿了金奖呢。"
窗外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忽明忽暗的光影在两人脸上交错。刘文涛侧过头,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小伙子约莫二十一二岁的样子,留着利落的平头,T恤领口别着个工作牌,上面印着"助理摄影师"。
"你贵姓?"刘文涛状似随意地问道,手指仍停留在照片上。
"免贵姓张,"小张爽快地回答,顺手整理了下展示架上的相册,"叫我小张就可以了。我是这里的员工。"他的语气轻松自然,但刘文涛注意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相册边缘。
工作室的老式挂钟发出规律的"咔嗒"声,在安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刘文涛踱步到另一组照片前,继续问道:"你来这里工作多久了?"
小张的动作突然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请问您是要拍照吗?"他放下手中的相册,声音比刚才低沉了几分,身体也不自觉地绷首了。
刘文涛从西装内袋缓缓掏出警官证,黑色皮夹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我是来调查的。"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目光首视着小张。
一瞬间,工作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小张的脸色变了变,喉结明显地滚动了一下。门外,一阵风吹得红灯笼剧烈摇晃,投射在墙上的光影如同跳动的火焰。
"我...我是去年毕业后来这里实习的,"小张的声音有些发紧,手指不自觉地揪住了T恤下摆,"后来就留下来了。"他的目光飘向里间的办公室,又迅速收回来,"李老师人很好,教了我很多..."
刘文涛合上警官证,金属警徽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能给我倒杯水吗?"刘文涛问道,语气缓和下来,"顺便聊聊你们工作室的日常安排。"
小张明显松了口气,肩膀的线条松弛下来。"好的,您稍等。"他快步走向饮水机,背影看起来轻松了许多。
两分钟后,小张端着托盘走了过来,纸杯和玻璃茶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壶中的龙井茶叶舒展开来,在水中缓缓沉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请用茶。"小张将纸杯放在刘文涛面前,茶水在杯中荡起细微的波纹。他自己则坐在了对面的矮凳上,双手不自觉地搭在膝盖上。
刘文涛道了声谢,端起纸杯抿了一口。茶水温热适中,带着江南龙井特有的栗香。窗外的红灯笼仍在摇晃,在两人之间的桌面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我们工作室的日常很简单,"小张主动开口,声音比刚才自然了些,"每天9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节奏与墙上的挂钟同步,"周六日因为顾客多,也不休息。"
刘文涛的视线扫过工作室的每个角落——墙上贴着的排班表,前台电脑旁放着的预约本,还有角落里堆着的几个未拆封的摄影器材箱。他的目光最终落回小张略显紧张的脸上。
"不过老板人很好,"小张继续说道,语气轻松了些,"会让我们轮流在周一到周五之间休息一天。"他指了指墙上的排班表,"这周我周三休息,下周就是周二这样。"
茶水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缓缓上升,模糊了彼此的视线。"李浩平时都亲自接单吗?"刘文涛放下纸杯,杯底与桌面接触发出轻微的声响。
小张点点头:"重要的客户都是老板亲自拍。"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着纸杯边缘,"特别是婚纱照和商业拍摄,老板很看重口碑。"
“老板常常给我们讲他创业的故事。他刚开始开这个工作室的时候,因为没有名气,也没什么生意。但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一位新娘临时被原定的摄影师放了鸽子,婚礼就在第二天。婚庆公司急得团团转,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我们老板。对方问他能拍吗?‘能。’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小张沉浸在回忆中。
“那场婚礼,他拍了整整十二个小时,没喝一口水,没坐一分钟。最终成片出来的那一刻,新娘看着照片哭了——她说,这是她见过最真实的婚礼记录,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真挚的情感。婚庆公司老板也非常感动,当场拍板说:‘以后我们的单子,都交给你!’”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几个游客说笑着从门前经过。小张的目光被吸引过去,刘文涛趁机观察着他的侧脸——年轻的面庞上带着涉世未深的青涩,但眼神却时不时闪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谨慎与持重。
"六月底那段时间,"刘文涛状似随意地问道,"你们接的活多吗?"
"还...还行吧,"小张声音有些发紧,"那会儿是旺季,每天都有拍摄。"
"李浩在六月底和七月上旬都在上杭吗?"刘文涛首视着小张的眼睛问道。
小张这次回答得很干脆:"是啊,"他点点头,手指不自觉地整理着桌上的宣传册,"那几天有好几单生意,老板自己就接了两单。"说着,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工作日程表,"6月29日和7月3日都是老板亲自去柳平湖拍的婚纱照,我还跟着去当助理了呢。"
刘文涛的目光扫过那张排得满满的工作日程表,心里暗自思忖——这确实与李浩提供的照片和证词完全吻合。他端起茶杯又抿了一口,冰凉的茶水带着微微的苦涩。
"你觉得你们老板这个人怎么样?"刘文涛又转变了话题,语气变得随意起来。
小张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刚才的紧张一扫而空。"老板人特别好,"他的声音充满敬佩,"他常和我们讲他的创业史,说第一笔钱都是借来的,连相机都是二手的。"
窗外一阵风吹过,红灯笼的影子在墙上摇曳。小张越说越起劲:"他很努力,经常加班到深夜修图。"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崇拜,"我们跟着他都觉得很有奔头。"
刘文涛注意到小张说这些时,手指不停地着工作服上的logo,那是"光影流年"的艺术字设计。
"老板还很顾家,"小张继续说道,语气真诚,"每个月发工资那天,第一件事就是去银行给父母打钱。"他指了指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张全家福,"那是他去年接父母来上杭玩时拍的。"
照片里的李浩站在一对朴实的老人中间,三人都笑得开怀。刘文涛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了片刻,又移回到小张脸上。
"总之,老板是个很踏实的人。"小张最后总结道,语气坚定。
刘文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杯中的凉茶一饮而尽。茶水的苦涩在舌尖蔓延,就像这个案子带给他的感觉一样——表面看似明朗,内里却暗藏玄机。墙上的挂钟指向九点半,窗外的河坊街依然灯火通明,而真相却仿佛隐藏在更深处的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