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满心期待地尝试纸扎匠的手艺,结果却和之前一样,什么变化都没有。说实话,心里别提多失落了,感觉自己就像个被命运耍弄的傻子,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现实浇灭。但我也明白,既然己经学了这门手艺,不能就这么半途而废。而且我除了这个,也没别的拿得出手的本事,思来想去,决定开家纸扎店,好歹能维持生活。
为了开这家店,我可是把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找店面就费了好大劲,看了好几处地方,要么太贵,要么位置太偏。最后,在小镇的一条不算热闹但也不算冷清的街上,找到了一间合适的小铺子。这铺子不大,但是胜在干净整洁,还有个小后院,可以用来堆放材料。
谈好租金,交了钱,接下来就是装修。我自己动手,把墙面刷白,地面打扫干净,又去二手市场淘了些桌椅柜子。店里的招牌,我请了镇上写字最好的老先生写了“玉龙纸扎店”几个大字。为啥叫玉龙呢?这可是方瘸子师傅给我取的道号,我一首记在心里。
弄好店面,我又去采购纸扎用的材料。黄裱纸、彩纸、竹条、浆糊……一样样精心挑选。回到店里,就开始动手准备各种纸扎样品。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纸房子,这些都是办丧事常用的,我做得格外用心。
在店里的一个角落,我特意给方瘸子师傅立了个牌子。那牌子是我用一块上好的木板做的,上面端端正正地刻着“恩师方瘸子之位”。每次看到这个牌子,就想起方瘸子师傅临死前传授我纸扎匠手艺的情景,心里就充满了感激,也多了几分坚持下去的动力。
纸扎店终于开张了。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把店门打开,在门口放了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小巷里回荡,算是宣告“玉龙纸扎店”正式营业了。可开张第一天,光顾的人却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个路人,只是在门口探头探脑地看一眼,就匆匆走了。我心里有点着急,但也没办法,只能安慰自己,新店开张,慢慢来总会好的。
到了下午,终于来了一位客人。是个中年妇女,穿着一身素衣,神情哀伤。她走进店里,看了看那些纸扎,问我能不能扎一套给老人过世用的纸扎用品。我连忙点头,说:“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扎得漂漂亮亮的。您有什么特别要求,尽管跟我说。”她想了想说:“我父亲生前喜欢喝茶,你能不能扎个茶桌和茶具?”我说:“没问题。”
接下来,我就忙活起来。先把竹条削好,扎出茶桌和茶具的框架,再用黄裱纸糊上,然后用彩纸剪出精美的花纹贴上。一边做,那中年妇女就在旁边看着,时不时跟我聊几句她父亲的事。她说她父亲是个很爱生活的人,就喜欢坐在院子里喝茶晒太阳。听着她的讲述,我仿佛能看到那位老人惬意喝茶的样子,手下的动作也更用心了。
等我把茶桌和茶具扎好,又搭配上之前做好的金山银山、童男童女,中年妇女看了很满意,说:“你这手艺真不错,我父亲肯定会喜欢的。”付完钱后,她又叮嘱我明天一定要按时送到指定的地方。我满口答应下来。
她走后,我心里总算有了点底。虽然今天只做成了这一单生意,但好歹是个好开始。晚上关了店门,我看着店里的纸扎,又看了看方瘸子师傅的牌子,深知自己的纸扎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重新翻开师傅留下的那本记载着纸扎匠手艺的破本子,再次仔细研读起来。上面的图文和注解,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但每一次看,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我意识到,想要提升纸扎技术,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经验,还得深入理解这门手艺背后的原理。
我开始从每一个步骤入手,反思自己的操作。在选材上,是不是黄裱纸的质地还可以再优化,有没有更合适的替代品?在扎制框架时,竹条的粗细和弯曲程度,是否会影响纸扎的整体稳定性和美观度?还有糊纸的手法,怎样才能让纸张贴合得更自然,没有褶皱?
为了找到答案,我白天在店里营业之余,就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我跑遍了镇上的各个杂货店,寻找各种可能用于纸扎的材料。晚上,等店里打烊后,我就在后院借着月光和灯光,反复练习扎制各种形状的框架。每一次失败,我都记录下来,分析原因,下次改进。
我还向镇上其他老一辈的手艺人请教,学习他们在纸扎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心得。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纸扎匠的神奇秘术,但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我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他们教我如何巧妙地运用浆糊,让纸扎更加牢固;如何用简单的工具,剪出复杂而精美的图案。
我知道,想要在纸扎匠这门手艺上有所成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不怕辛苦,也不怕失败。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断提升纸扎技术,总有一天,我能真正掌握纸扎匠的精髓,让“玉龙纸扎店”声名远扬,也不辜负方瘸子师傅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