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上朝时。
一名官员站出队列,手里持有一封奏折。
“陛下,小臣有事呈报。”
朱和尚问:“有何要事?”
“臣欲上书弹劾蓝玉。”
因为通过鸽子传递的信息不是机密文件,大臣们都清楚蓝玉下令屠城的情况。
朱和尚略显不满。
历史上,文臣与武将往往对立。
这位文官显然是针对蓝玉屠城的举动。
“西疆的平叛之举原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可以清除北元残余势力,二能够让西疆人民感受大明王朝的力量和陛下您的英明。可是,蓝玉的行为却玷污了我朝声誉。蓝玉之过有三:一、无端灭城;二、道德水平与其地位不符;三、滥杀无辜。城里投降的叛匪被他纵容部下肆意屠杀 ,直到一个人也不留下为止!如此残忍无情的人,绝不配为我军将领。”
“我也赞同……”几位文臣随之站出来支持。
朱和尚微愠:“依卿之见,蓝玉应怎样做才是正确呢?”
这名官员或许真的书读傻了,以为自已的意见与皇帝相符,遂行礼大喊道:
“为臣认为,蓝玉应当以劝服为主,实在无法达成和平协议后方可发动进攻。即便发兵也只需逐步收复叛军据点!进城之后还需安抚居民,妥善对待归降的敌兵,这样做才能赢得人心……”
还没等到这位官员讲完,
朱和尚冷声叫停:“够了!”
官员面色一变,觉察到情况似乎不对劲。
“朕给你发言的权利,你就真的当真了?
一个书斋先生,在这里对战争指手画脚,口若悬河,却未曾经历战场硝烟!
你以为蓝玉之所以要屠城仅仅是出于个人恩怨吗?
你知道蓝银身负何重任吗?
如果他有任何闪失,那些由周平他们运输的关键种子将会遭受破坏,那你知道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吗?”
朱和尚语气沉重:
“朕固然重视农业,建立洪武学院也主要是为了人民,但是你所说的屠城行为影响的也是民生……
然而,陛下为了保全谷物种子,却容许蓝玉进行残酷的屠杀。
难道……
这些种子在陛下的眼中,比子民还要重要?
若是没有了子民,种子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武将奋力抵抗敌人的同时,文臣则竭力向陛下提出劝告。
事实上,尽管这名文官对谷物种子的价值不够了解,但他对大明却是忠诚无疑。
“牺牲一个人,救下千千万万人,君主的考量确实深远。”
还不等朱和尚开口,李文忠已经接过话头:“再者,蓝玉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话不能这么说……”文官仍想要辩解。
未待他继续,汤和起身走向前道:“你自已都说你不了解农业之事,就不必再多加评述!蓝玉的 行为固然有罪,但他的功勋也不能忽视!况且,军中将领在外,有时候必须违背圣旨做出决定!”
汤和随即转向朱和尚,鞠躬道:“皇上,臣认为,蓝玉的功绩和过错相当,应当既不予奖励,也不予惩罚!”
“皇上,微臣不赞成,若不对此加以严惩,必将留下隐患……”其他文臣继续争论。
一位性急的武将终于按捺不住,直呼其非:“你这番话简直是胡言乱语,你们这帮文臣整日留在应天,从未经历过战场,如何懂得战争的意义?”
朱和尚端坐龙椅,默然无声。
他略偏过头,似乎在暗自发笑。
观赏文官与武将之间的辩论,是老朱的一大享受。
因为只有让文武双方相互制衡,朝廷的稳定才能够得以维持。
这时,“启禀——”
随着一声通报,一名锦衣卫快速进入殿中,单膝触地行礼。
因这位特使的到来,激烈的争论暂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