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珏和探春其实没什么情分,贾政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一开始没打算让贾珏跟着和亲队伍去送嫁。
他一开始就选定了贾宝玉。
可惜王夫人不答应。
她觉得贾珏年纪更大,这种需要出远门的事儿,合该让贾珏出面才是。
怎能让她的亲亲宝玉跟着和亲呢?
这也太没道理了!
贾政被闹得烦了,最后决定:两个都去!
贾珏:“……”
事情都定下了,他又不能拒绝。
去就去吧。
周惟和傅秋芳赶紧将他在路上吃穿住所需要的东西打包好,并塞了许多布匹香料进去。
她看着包裹许久,最后竟又塞了两个瓷瓶。
贾珏茫然:“姨娘将这些东西放进行李做什么?”
周惟解释:“不知道那边是否能用银子交易,但银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给你塞了这些东西。”
贾珏恍然大悟:
布匹香料不管在哪儿都是硬通货,就算银子不能用,这些也能以物换物。
贾珏这才理解周惟的良苦用心。
傅秋芳闻言,却有些担心:“若布匹香料有用,是否应该多装些?”
她总觉得不太够。
贾珏笑道:“我又不是过去做生意,这些东西也就是用来应应急而己。”
傅秋芳还是担心,纠结一番后,转身回房取了许多绣帕和香囊:“这些帕子是我闲暇时绣的,用的技法还是当初跟着晴雯学的双面三异绣,花费了我好些时间,价值不比香料差。”
“若遇着事儿了,你也拿出来。”
香囊就更不必提了。
贾珏感动地看着周惟和傅秋芳,冲着二人深深行了个大礼。
-
不久,和亲队伍出发。
和亲队伍去的时候,一路平安,并未遇到任何麻烦。
回程却遇到了土匪劫道。
侥幸逃脱后,却发现他们在当地语言不通,相貌也与当地人有着较大差异,以至于当地百姓根本不敢收留他们。
想花钱,大部分人身上又只有银票和碎银。
银票就不用说了:
钱庄根本不可能开到当地,所有人身上的银票对当地人来说就是一堆废纸。
身上的碎银……
因为两国互相接壤,当地倒也不是完全不用银子。
但这东西也只有达官显贵知道,最少,也得是官员才有机会听说和使用。
普通百姓大部分时候还是以物易物。
也是因此,侥幸逃脱的一群人险些饿死、冻死。
他们差点儿就客死他乡。
幸好贾珏的行李里面放了许多布匹香料等物。
香料老百姓不认得,布料还不认识吗?
靠着布匹,他们总算有了栖身之所,又用香料和刺绣、瓷瓶、香囊等物和当地官员建立了联系,成功回到了家乡。
-
贾珏等人回家后,皇帝很快知道了所有事情。
得知一行人能回来多亏了贾珏,而贾珏又是贾琪的嫡亲兄弟后,皇帝大手一挥,赐了贾珏一个五品龙禁尉的虚职。
——就是贾珍给贾蓉捐的那个官儿。
虽然官职不高,还没有实权,但贾珏也算官身,可以为傅秋芳请一个诰命。
赵姨娘嫉妒得不行。
毕竟和亲的是她女儿,“捡便宜”的却成了周惟的儿子。
但让贾环去遭罪,她又一万个不愿意。
所以最后只能认命。
-
探春和亲之后没多久,惜春偷偷出家了。
府里闹得人仰马翻。
但宁荣两府派出去了许多人,也没找到惜春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然后看管大门的下人和惜春身边伺候的丫鬟嬷嬷等,全被暴怒的贾母送去牙行发卖了。
因着此事,府中的下人倒是在短时间内规矩了不少。
可惜,没多久便故态复萌了。
贾母毕竟年纪大了,没办法长时间管家,事事过问。
王熙凤辈分又轻,做事顾虑颇多。
若王夫人鼎力支持还好……
偏偏王夫人早己和王熙凤离心。
不止王夫人,邢夫人也极其喜欢给她找茬儿,让她管起家来愈发困难。
上头主子打擂台,底下伺候的人自然有样学样。
荣国府的规矩愈发松散,下人们也愈发没了顾忌,纷纷效仿自己的主子借着职位之便中饱私囊起来。
贾珏将一切看在眼里,急得不行。
周惟劝了许多遍,成效不大。
也是,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人朝着死路狂奔而毫无动容呢?
周惟能淡定筹谋后路,是因为她本就不是贾家人。
她一个下人,操什么当家人的心。
但贾珏是她儿子,周惟也实在不忍心他陷于对贾家未来的担忧之中,于是决定给他找点儿事干。
她找到贾珏:“贾家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主子们的不作为和内斗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下人坐大,仗着资历偷挖贾家墙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做得最狠的,无疑是赖家和乌家。”
“其他下人虽也做了对不起贾家之事,并未尽到下人本份,可到底一家子人都生活在贾家,所以做事不会太过分。”
“赖家和乌家却不一样。”
“赖家因老太太开恩,给赖嬷嬷的孙儿赖尚荣放了籍,如今还捐了官。”
“也是因此,无论赖嬷嬷还是荣府的大管家赖大、宁国府的大管家赖二都一心为赖尚荣考虑,铆足了劲儿从贾家搞钱培养赖尚荣。”
“元春封妃后,赖家挺说贾家准备建造大观园,也在自家建了个园子。”
“听说足有大观园的三分之一大。”
“你猜赖家建园子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乌家倒没人被开恩放籍,可那一大家子人都在给贾家看田庄。”
“宁府七八个田庄并荣府十来个田庄,可都是乌家两兄弟在看守,每年田庄有多少产出,可全都随他们两兄弟说多少是多少。”
“随着贾家势弱,乌家每年送来的银子和产出就越来越少。”
“你猜多出的部分,进了谁的钱袋?”
“此外还有周瑞一家。”
“但周瑞家是随着王夫人来到贾家的,在贾家根基不深,倒没赖家乌家做事过分。”
周惟其实一首不太理解贾家的用人标准:
宁荣两府的大管家是两兄弟,可以互相串联就罢了,怎么宁荣两府最重要的田庄也是两兄弟在负责?
贾家就从未想过一家子在同一岗位上,对贾家没有半分好处?
贾家会落到如今田地,真的一点儿也不意外。
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