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一声令下,咸阳城再次围绕着北疆的战事高速运转起来。
与之前支援南疆时的小心翼翼、以防御和辅助为主不同,这一次,朝廷的态度更加坚决,支援的力度也更大,其中寄托了对“神臂弩”和“异火”这两种“大杀器”能够一锤定音、震慑匈奴的厚望。
清玄这位“护国仙师”兼“总领教习”,自然成为了整个支援行动的核心人物。
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北疆的安危,更关系到他自身的声望、“格物学”的前途以及始皇帝对他的信任度,绝不容有失。
他立刻放下了手中关于水泥推广和学府的其他事务,全身心投入到神臂弩和异火的最后整备工作中。
“格物司”的军械作坊里,气氛紧张而炽热。
数百具己经初步组装完成的神臂弩原型机(经过多轮测试和筛选,性能相对稳定可靠的一批)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架子上。
公输墨带着机械组的学员和工匠们,正在对每一具弩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
“注意!弓臂的角筋粘合处,必须再用生漆加固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公输墨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指挥着。
复合弓臂是神臂弩力量的源泉,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部件,绝不能掉以轻心。
“弩机的望山刻度,要反复校对!务求精准!此弩射程远,毫厘之差,谬以千里!”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正拿着特制的工具,仔细调整着弩机上的瞄准装置。
清玄提出的“标准化”概念虽然还很初级,但他们己经在努力让每一具弩的性能尽可能接近。
清玄则在一旁巡视,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他更关注的是弩箭的生产。
神臂弩威力巨大,对弩箭的强度和空气动力学性能要求也更高。
他要求工匠们选用最坚硬的木材和最优质的铁料制作箭头和箭杆,并指导他们改进箭羽的形状和固定方式,使其飞行更稳定,穿透力更强。
“箭矢之于神弩,便如粮草之于大军,同样重要!必须保证数量充足,且品质上乘!”
清玄对负责箭矢生产的官员强调道。
他还建议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箭矢,比如专门用于破甲的重箭、以及箭头带有倒钩或涂抹了“异火”(少量火油)的特殊箭矢,以应对不同的战场需求。
而在另一个更加隐蔽、守卫更加森严的作坊里,异火(火油)的生产也在秘密进行中。
芸娘和她的小组负责监督原料的配比和混合过程,确保安全和效能。
大量的陶罐被准备好,用来封装这种危险的易燃物。
清玄还特意设计了一种带有简易引信和抛掷绳索的陶罐,方便士兵投掷或用小型投石机发射。
“此物威力巨大,然水火无情,使用之时,务必……务必注意风向,远离袍泽,切记!切记!”
清玄反复向即将随军出发的、负责指导异火使用的几名核心学员(都是胆大心细、经过严格挑选和培训的)强调安全规范。
他还为他们准备了简易的防护面具(用浸湿的多层麻布制作)和防火手套(用鞣制皮革加厚处理)。
除了武器装备本身,清玄还考虑到了人才的配合。
他亲自从“格物学府”和“格物司”中,挑选了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技术保障队”。
这支队伍由公输墨和石齐(负责材料和维护)带队,包含了最优秀的弩机维修匠人、箭矢制作工匠、以及熟悉异火配制和使用的学员。
他们的任务是随军出征,负责神臂弩的维护、修理、箭矢的补充,以及指导士兵正确、安全地使用异火。
这支队伍的存在,将大大提高新式武器在实战中的可靠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当然,清玄也没有忘记后勤和医疗。
他再次向李斯和扶苏强调了保障北上大军粮草供应(尤其是仙粮的补充)的重要性,并要求将新一批生产出来的肥皂、消毒药水等卫生防疫物资,优先送往北疆军营。
整个准备过程,紧张而有序。
清玄几乎是连轴转,事必躬亲地检查每一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
他深知,自己送往前线的,不仅仅是武器和物资,更是无数士兵的生命和帝国的希望。
在物资和人员紧锣密鼓地准备的同时,咸阳城中的舆论氛围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之前因为教材风波和格物学兴起而产生的一些非议和质疑之声,在匈奴大举入侵、北疆告急的严峻形势下,暂时平息了下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场关乎帝国安危的战争上。
而清玄这位“护国仙师”,因为在关键时刻献上“神臂弩”和“异火”这两种克敌制胜的“大杀器”,其声望再次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不再仅仅将他视为带来温饱的“粮神”或者制造奇巧淫技的“术士”,而是开始真正将他看作能够**“内安黎庶,外御强敌”**的国之柱石!
就连那些原本对他心存芥蒂的军方将领,在看到神臂弩的惊人威力后,也纷纷改变了态度,对他表示出敬佩和期待。
他们私下里议论着,有了仙师的神器相助,此次北伐匈奴,定能马到成功!
民间的百姓更是对仙师充满了信心。
他们相信,仙师既然能引来天雷,能让土地增产,自然也能帮助大秦击退匈奴蛮夷。
各种关于仙师即将施展“撒豆成兵”、“呼风唤雨”之术大破匈奴的传说,开始在坊间流传。
清玄感受着这种近乎狂热的期待和信任,心中五味杂陈。
他既为“格物学”能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而欣慰,也为这种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仙术”而非科技本身感到担忧。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
神臂弩和异火虽然厉害,但绝非万能。
匈奴骑兵的凶悍和韧性也不容小觑。
万一……万一前线战事不顺,或者新式武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这种狂热的期待,很可能就会瞬间转化为失望甚至愤怒!
届时,他这位被捧上神坛的“仙师”,恐怕会摔得比谁都惨!
“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清玄暗暗告诫自己。
他一方面要全力支持前线,确保技术和物资不出纰漏;
另一方面,也要开始思考,如何引导民众的期望,让他们认识到“格物”的真正力量在于科学和实践,而非虚幻的“仙法”。
同时,他也需要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留后手。
就在大军即将开拔的前夜,清玄将公输墨、石齐、芸娘、大壮等几位最核心的弟子召集到自己的书房,进行了一次秘密的长谈。
他不仅详细交代了随军出征的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安全和保密纪律,还将几份用“仙文”(阿拉伯数字和化学符号)书写的、关于神臂弩进一步改进方向(比如加入更复杂的瞄准具?研究金属弩臂的可能性?)、异火不同配方效果、甚至……关于黑火药更深层次应用的绝密手稿,分别交给了他们。
“此去北疆,凶险异常。尔等不仅要完成陛下交付之任务,更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这些……足以改变未来的‘种子’。”
清玄看着眼前这些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语气凝重地嘱咐道。
“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某一件‘神器’,而在于我们掌握的‘格物致知’之法!无论战局如何,只要这‘法’还在,希望……就还在。”
几位弟子感受到了师尊话语中的深意和重托,纷纷躬身领命,眼中充满了坚定和使命感。
第二天清晨,在咸阳百姓的夹道欢送和殷切期盼中,由蒙毅率领的五万大秦锐士,以及那支承载着无数希望的“格物技术保障队”,带着崭新的神臂弩和神秘的“异火”,踏上了北上驰援、抗击匈奴的征程。
咸阳城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所有人的心,都随着那远去的旌旗,飞向了烽烟弥漫的北方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