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格物司”架构的调整和职责的明确,新设立的“医工署”在芸娘这位年轻聪慧的女署令带领下,迅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
芸娘出身医家,本就对岐黄之术有深厚的基础,再加上从清玄那里学到的“格物辨析”之法(基础化学和生物知识),以及更加精良的器械(如玻璃器皿、改良的蒸馏装置、甚至粗糙的显微镜雏形)辅助,让她在药物研究和医疗实践上,很快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进展。
青蒿疗效的初步验证:在清玄的持续“点拨”下,芸娘和她的团队对青蒿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大量试验,虽然未能真正分离出青蒿素,但发现用低温、避光的方式处理青蒿,并配合特定的煎煮方法,确实能提高其退热、缓解疟疾症状的效果。
她们将改良后的“青蒿汤剂”方子连同详细的用法说明,再次送往南疆军营,据前线反馈,对于防治“瘴疠”(疟疾)起到了比之前更好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士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这使得“医工署”和芸娘的名声在军中迅速鹊起。
消毒观念的推广:芸娘牢记清玄强调的“洁净防疫”理念,大力推广酒精消毒(“太阳真火精粹”)和器械煮沸消毒(“沸水涤秽”)的方法。
她亲自编写了《军中医护卫生简则》,要求军医在处理伤口、进行简单手术(如清创缝合)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规程。
初期虽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很多军医不习惯这些“繁琐”的程序),但在几例因为严格消毒而成功避免感染、挽救了重伤员生命的案例出现后,这种观念开始逐渐被接受。
伤口感染率的降低,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基础药物的改良与开发:芸娘还利用“格物”手段,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进行了初步的成分分析和提纯尝试(比如利用蒸馏法提取某些植物的挥发油,或者利用溶解度差异分离某些成分)。
虽然技术还很原始,但己经能制备出一些药效更稳定、副作用更小的改良药剂,比如更有效的止血散、消炎膏等。
她甚至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药材标本库和药性数据库(记录在纸张上),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简易医疗器械的研制:在清玄的启发和公输墨的协助下,“医工署”还尝试制作了一些简易的医疗器械,如能放大声音的“听诊竹管”(听诊器雏形)、更精细的外科手术刀具(用改良钢铁制作)、以及能用于清洗伤口的玻璃注射器(当然,针头还是个大难题,暂时用细竹管代替)。
这些小小的改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
“医工署”的这些成果,虽然不像神臂弩那样震撼人心,不像水泥那样能带来宏伟的工程,但却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常年征战、伤病频发的秦军士卒而言,其意义非凡。
芸娘这位年轻的女署令,也凭借其出色的能力和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军方和朝廷的广泛赞誉,成为了“格物”体系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清玄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芸娘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格物学”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也验证了他“权力下放,培养人才”策略的正确性。
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切实改善士兵健康、降低伤亡的“医工署”,对于巩固他在军方的影响力,以及提升“格物学”的整体形象,都大有裨益。
然而,就在清玄为“医工署”的进展感到高兴之时,一个来自宫廷深处的消息,却让他再次皱起了眉头。
始皇帝的身体状况,虽然在清玄的“生气疗法”和芸娘改良的“养生药膳”(芸娘根据清玄的理论,结合中医食疗,为皇帝制定了更精细的饮食调理方案)的精心照料下,维持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毕竟年事己高,早年损耗太大,根本的衰老无法逆转。
近来,始皇帝的精神状态又开始出现反复,尤其是对“长生”的执念,似乎又有了复燃的迹象。
这一次,他没有再首接逼问清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曲线救国”的方式——他开始对“炼丹术”本身,产生了新的“兴趣”!
他召见了清玄,但并非询问长生,而是饶有兴致地问起了“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奇妙变化”。
“清玄啊。”
始皇帝躺在榻上,语气似乎很平和。
“朕听闻,古之炼丹士,常于丹炉之中,见五彩霞光,闻奇异香气,甚至能将凡铁、顽石,炼化为金银、美玉?此等变化,当真玄妙。你于‘格物’之道如此精通,可知其中奥秘?”
清玄心中一凛。
始皇帝这是……想从“炼丹过程”入手,迂回地探索“点石成金”乃至“长生不老”的可能性?
这是不死心啊!
他知道,绝不能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说,否则很容易再次陷入“长生”的陷阱。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那样会显得自己“无知”,或者……有所隐瞒?
他沉思片刻,决定再次祭出他的“科学(玄学)解释大法”。
“回陛下。”
清玄躬身道。
“所谓‘炼丹’,其本源亦不出‘格物’之理。丹炉之中,水火交攻,阴阳激荡,金石草木受高温、高压(虽然古代丹炉很难做到高压)作用,其‘性状’自然会发生诸多奇妙变化。此非鬼神之力,乃物质本身之衍化也。”
他开始有选择地,用“格物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些古代炼丹术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五彩霞光/烟雾:“某些矿石(如含硫、磷、汞等元素的矿石)受热分解,或相互反应,会产生有色之‘气’(指有色气体或烟尘),在光线照射下,便呈现五彩之状。此乃‘气化流光’,非仙气也。”
奇异香气:“某些草木、香料(如松香、檀香等)受热挥发,或发生复杂之‘化合’(化学反应),产生特殊气味。此乃‘物性之变’,非异香也。”
“点石成金”:“陛下可知,黄金之所以贵重,在于其‘性稳不朽’(化学性质稳定)。而铅、锡、汞等金属,其色或白或黄,与金银相似,然其性活泼易变(化学性质不稳定)。古之方士,或以冶炼、置换之法(比如湿法炼铜过程中铁置换铜离子,铜析出覆盖在铁表面),使贱金属表面呈现金银之色,便妄称为‘点石成金’。此乃障眼之法,非真金也。真金,乃天地生成,非人力所能妄造。”
他巧妙地用化学原理否定了炼金术,同时强调了黄金的“高贵”在于其稳定性。
“炼化美玉”:“至于美玉,乃天然之石精。然则,某些普通石材(如石英砂、长石等),若经高温熔融,再辅以不同之‘药石’(金属氧化物等着色剂),则可凝结成类似美玉之‘琉璃’。此便是‘格物司’如今正在精进之‘琉璃镜’制造之法,乃‘火炼石性’之功,非真玉也。”他顺便又吹了一波玻璃技术。
他这一番解释,旁征博引(当然很多是他编的或者歪解的),将那些在古人看来神乎其神的炼丹现象,都用一套听起来很“科学”(虽然用了玄学词语)的“格物道论”进行了解构。
核心思想就是:这些变化都是物质本身的自然反应,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什么神秘的仙法,更不可能炼出长生不老药。
始皇帝听得似懂非懂,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
清玄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也符合他之前被方士欺骗的经验。
但是……难道长生就真的……毫无希望了吗?
他看着眼前这个总能创造奇迹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不甘。
“如此说来……”
始皇帝声音有些低沉。
“那炼丹之术,便全然无用?皆是骗人之术?”
“亦非全然无用。”
清玄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将话题引向自己想要的方向。
“陛下,炼丹之术,虽不能长生,然其摸索金石草木性情之过程,其掌控水火、提纯物质之技艺,却蕴含着‘格物致知’之真谛!若能去其虚妄,取其精华,将此等技艺用于正途,则……或可炼制出真正能治病救人、强身健体之良药!亦可提炼出各种有用之材,以利军国!这,才是‘炼丹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他这是在试图将始皇帝对“炼丹”的兴趣,引导到“化学”和“材料学”的“正途”上来!
始皇帝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治病救人之良药?
有用之材?
这似乎……比虚无缥缈的长生更实在一些?
“你的意思是……”
清玄趁热打铁:“臣恳请陛下恩准,在‘格物司’或学府之内,设立专门的‘丹鼎格物所’。汇集精通炼丹(化学实验)、医药(植物化学)、陶瓷(高温烧制)之人才,不再追求那虚妄之仙丹,而是专注于研究物质变化之规律,提炼药物精华,开发新型材料!臣相信,假以时日,定能炼制出比‘青蒿汤剂’更有效之药物,比‘改良钢铁’更坚韧之合金,比‘琉璃镜’更神奇之器物!此虽非长生,然亦可……最大限度地助陛下固本培元,颐养天年,并使我大秦更加强盛!”
这番话,既回应了始皇帝对“炼丹”的好奇,又将其引导到了“科技研发”的轨道上,还画了一个“治病强国”的大饼,可谓一举多得!
始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缓缓点了点头:“……好。就依你所言。朕,等着看你的‘丹鼎格物所’,能炼出什么真正的‘宝贝’来。”
清玄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又一次,他用“格物”的魅力,暂时压制住了“长生”的诱惑。
然而,他也知道,这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
始皇帝对生死的执念,如同潜伏的巨兽,随时可能再次苏醒。
而他,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快拿出更耀眼的成果,才能在这场与时间、与人性的博弈中,占据主动。
“丹鼎格物所”的建立,或许将为他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但也可能……将他引入一个更加未知和危险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