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格物技术在关中地区的推广,大秦百姓的生活开始发生切实可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像朝堂上的权力更迭那般惊心动魄,却如春风化雨般,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寻常巷陌,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首先是最首接的——吃。
高产的土豆和红薯在关中大面积种植并获得丰收。
这两种作物不仅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不高,而且吃法多样,极大地缓解了粮食压力。
从前,粗粮是贫苦人家的主食,如今土豆红薯的普及,让许多家庭第一次不再为温饱发愁。
在咸阳城的一些饭馆里,甚至出现了以土豆和红薯为主料的新菜品:软糯的蒸土豆、香甜的烤红薯、切成条状油炸的“金条”、做成泥状搭配肉汁的“仙泥”
……这些新奇美味的食物迅速流行起来,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
“娘,今天的红薯粥好甜啊!”
一个小孩捧着碗,满足地说。
“是啊,多亏了仙师啊……”
母亲一边给孩子添粥,一边感叹。
过去,这样的日子他们想都不敢想。
穿衣方面也有了改进。
格物学府纺织组的学子们,在清玄指导下改良了纺车和织布机,虽然远不如后世的机器,但效率相比旧式提升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尝试从植物中提取纤维,并研究更稳定的染色技术。
虽然棉花尚未大面积推广,但改良的麻布和丝绸产量增加、质量提升,且出现了更多鲜艳牢固的色彩,让百姓的衣物不再只有单调的素色。
用改良钢铁制作的农具、工具,也极大地减轻了劳动负担。
铁锹更轻更耐用,镰刀更锋利,伐木的斧头砍伐效率更高。
在工坊里,各种简易机械(如滑轮组、杠杆起重器)的应用,使得搬运重物、吊装构件变得不再完全依赖蛮力。
“这把新镰刀,一天能割的麦子,比以前多两成!”
一个农夫高兴地向同伴炫耀。
“可不是嘛!工坊里打出来的铁,就是不一样!”
清玄偶尔会微服出巡,在集市上、田间地头转悠。
他看着百姓们脸上因为温饱改善而露出的笑容,听着他们对“仙师之法”的朴实赞美,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格物带来的改变,首先应该惠及最广大的百姓,这才是他改造大秦的初衷。
新的“风物”也悄然出现。
比如玻璃镜。
虽然价格昂贵,最初只在权贵阶层流行,但随着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一些富裕的商贾家庭也开始拥有小型玻璃镜。
这让人们第一次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引发了对个人仪容的关注,甚至催生了一些初级的化妆品(如用植物提取的香料、改良的油脂)。
“娘子,快看!为夫今日新买的玻璃镜,可比那铜镜清晰多了!”
一个商人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手掌大小的玻璃镜回家。
他妻子接过一看,惊喜地捂住了嘴:“呀!妾身脸上竟有这许多斑点!夫君,可有法子去除?”
随之而来的,是医工署对皮肤护理和卫生的更多关注。
芸娘指导学子们研究如何制作更温和有效的肥皂,以及一些天然的护肤品。
公共卫生观念也在慢慢渗透,在一些集市和村庄,官府开始修建简易的公共厕所,并宣传饭前便后洗手的重要性。
纸张的普及更是带来了思想传播的革命。
虽然雕版印刷术效率还不高,但相比竹简或丝帛,纸张廉价且易于书写。
格物学府印刷组印制了大量的蒙学教材、《格物发微》的入门篇、农业手册、医疗常识等。
这些书籍在各地义塾和书铺出现,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知识。
“以前,书本都是大户人家的物件,俺们大字不识一个。现在,俺也能给孩子买本《格物启蒙》了!”
一个工坊的工人捧着一本纸质的书,眼中满是珍视。
格物学府的学生们也成为一股新风潮。
他们穿着统一的简朴学袍,言谈举止中透露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士子的务实和理性。
他们尊重实践,相信数据,敢于质疑权威(当然,是在限定的范围内)。
他们被各地争相邀请,去解决实际问题,其社会地位正在迅速提升。
然而,这些变化并非没有阻力。
一些传统的士族对格物学府的兴起感到不安,认为这些“奇技淫巧”会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些旧式工匠对新式机械和技术嗤之以鼻,认为它们缺乏手工技艺的精髓。
一些商人对宝钞体系心存疑虑,担心其稳定性。
清玄清楚,社会变革总是伴随着摩擦。
他并不指望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人的观念,但他相信,格物成果带来的福祉是最好的证明。
当新一代人在格物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当旧有的生活方式被更便利、更高效的新方式取代时,这些阻力自然会消退。
在太傅府的密室,清玄再次拿出那张神秘的纸张。
这次,纸上显现的内容更加复杂,似乎是对**“波粒二象性”和“能量场相互作用”**的进一步阐述。
它用一种类比的方式,将物质描述为既是具有固定形态的“粒子”,又是充满空间的“波”。
而“灵气”或者说宇宙更深层的能量,则是一种更基础的“场”,它可以影响和改变物质的“波”的形态和“粒子”的排列。
纸上还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符文”或“回路”,似乎是指导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放大“灵气场”影响力的“阵法”或“装置”。
这些图示与清玄在格物学府研究的“共振腔”、“能量聚焦器”等概念有着某种奇妙的契合。
“格物是研究粒子和波的显化形态,修仙是研究能量场和其对粒子波的影响……”
清玄低语。
“两者果然是一体两面。”
他尝试按照新的指引,用更精妙的方式引导体内的“灵气”,并配合纸上描绘的简单手势或意念构建一个临时的“能量场”。
他将目标锁定在密室中的一盏油灯上,轻声说了句:“明。”
油灯的火焰微微跳动了一下,亮度似乎增强了一丝。
清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虽然效果依然微弱,但这种定向性的、对特定物理效果(亮度增强)的干涉,比之前对物体整体的“坚固”或“疾”要更进一步。
这意味着他正在逐渐掌握如何精确地运用“灵气场”,与特定的物质属性产生“共振”,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言出法随”。
他知道,要达到真正能影响战局、改变现实的程度,还需要海量的“灵气”积累、对“法则”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完善的“阵法”或“装置”来辅助。
但方向己经清晰,他正在从一个伪装的仙师,一步步走向真正的力量彼岸。
而人间世界的格物发展,将是他最好的修行场和实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