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城下来后,一家人感觉有些饿了。他们沿着仿古长廊往景区北门走,远远就闻到一股焦香混着孜然的味道——拐角处一家挂着"老马家烤全羊"木匾的餐馆里,几个游客正举着刚切下的金黄羊腿大快朵颐。
"快看!这家招牌菜是'嘉峪关烤全羊',还有'粉蒸牛羊肉'!"周明远指着玻璃窗里油光发亮的烤羊说道,羊皮上撒着的辣椒面和芝麻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他顿了顿,解释道:"嘉峪关烤全羊有讲究,要选用祁连山草原上的绵羊,这种羊运动量大,肉质紧实而不柴。烤的时候先经过调料腌制,再用特制的果木炭慢火烤制,火候要精准,外焦里嫩,才能达到'三分熟'的境界。"
"哇!我要吃烤全羊!"雨晴蹦跳着往餐馆跑,粗布布鞋在青砖地上踏出清脆的声响。
林秀娟笑着拉住女儿:"慢点儿!让爸爸先问问价。"她转头对老板用当地方言喊了句:"掌柜的,这羊咋卖的?"老板操着浓重的河西走廊口音回道:"大姐,整只羊打折后680,半只380,粉蒸羊肉再来份尝尝?"他补充道:"我们家的粉蒸羊肉可是老传统,用的可是当地特有的蕨麻粉,配上胡麻油和沙葱调制的香料,保准原汁原味。"
老马摸着羊腿上的焦痂点评:"这火候掌握得好,表皮脆得能听见咬下去的咔嚓声,内里的肉还带着血丝——西北人叫'三分熟',最见功夫!"他转头对雨晴说:"丫头,知道为啥嘉峪关的羊肉特别香吗?因为祁连山的草喂出来的羊,运动量大肉质嫩,而且烤的时候用的是果木炭,炭火自带果香,这是普通炭火比不了的。"
不一会儿,菜品陆续上桌。烤全羊被端上时整只摆在特制的木架上,羊头高昂着,羊角上还缠着红绳。
"这就是传说中的'烤全羊'了吧?"雨晴眼睛发亮,"爸爸,快给我讲讲它咋做滴?"
周明远接过话茬:"来,仔细看——这种传统烤法叫'果木炭火烤',先把整羊腌制入味,再架上果木炭火慢烤,至少要烤4-5小时,中途还要不断刷油和翻面。你看这羊皮——"他指着金黄的表皮,"要达到这种'脆而不焦、酥而不化'的效果,全靠老师傅的经验。里面的肉还带着血丝,这才是正宗的'三分熟'。"
林秀娟补充道:"嘉峪关烤全羊还有个讲究,吃的时候要用手撕着吃,这样最能体会肉的原香。西北人管这叫'野味儿'。"
雨晴立刻动手撕下一块,掰开时油脂"滋滋"地冒出来:"妈!您闻闻!这香味儿能把隔壁桌馋哭!"
老马笑道:"丫头,知道为什叫'烤全羊'吗?在唐朝,这可是招待贵宾的大菜,后来成了军粮——戍边将士出门打仗,常常带烤好的一整羊,边走边吃,管饱!"
林秀娟摇摇头:"哎呀,现在都讲'五味调和'了,光吃肉怎么行?"她夹起一块粉蒸羊肉,米粉混着羊肉的纤维间渗出红亮的油花:"瞧这粉!是用西北特有的蕨麻磨的细面,配上胡麻油和沙葱调制的香料,沙葱是咱们这儿的特产,比洋葱更鲜嫩芬芳。"她轻轻一抿,"你看,外层米粉吸饱了羊肉的汤汁,里层羊肉还保持着嫩滑的口感,这就是粉蒸肉的精髓——既锁住肉香,又让米粉变成'肉味的小山丘'。这做法能追溯到唐代军粮,当年将士们用这种做法保存肉类,既方便又营养。"
老马用筷子尖挑起一块羊肋排,故意用方言逗女儿:"丫头,知道西北人咋夸肉好吗?'嫩得跟羔羊羔儿似的'!今天这羊,妥妥滴达到了!"
"爸!"雨晴不服气地学舌,结果不小心咬到辣椒壳,眼泪汪汪地灌水,惹得林秀娟赶紧递来薄荷茶:"慢点儿!咱们西北的菜,讲究'五味调和',辣子只是其中一味。"
"对了,妈,这羊肉为啥不膻啊?"雨晴喝完水好奇地问。
林秀娟解释道:"这是因为他们用了传统去膻的方法——先是用盐水浸泡羊肉,再用当归、草果、八角等多种香料腌制,不仅能去膻,还能提香。而且这种粉蒸肉的烹饪时间短,高温蒸汽不会让膻气完全散发,但会被米粉和香料彻底融合。"
饭桌上越聊越热乎。周明远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这'粉蒸'做法能追溯到唐代军粮,当年戍边将士用米粉裹肉防饿...你看这盘子里,粉多肉少,是古代军用版本,要是现在的酒楼,肯定粉少肉多。"
林秀娟接话:"现在改良了,加了沙葱和胡麻油,但古法还在——就像咱们嘉峪关的城砖,底下垫着汉代的夯土呢!"
"妈,那这烤全羊为啥这么金黄?"雨晴指着羊皮问道。
"这是因为他们烤的时候用了橄榄油和香料,而且果木炭火自带果香,所以皮会烤出这种的色泽。"
"那这粉蒸肉里的羊肉为啥这么嫩?"
"因为用的是嫩羊肉,腌制时加了一些嫩肉粉,但主要靠火候和蒸汽锁住水分。"
夕阳透过木格窗把羊肉照得金灿灿的。窗外传来驼铃叮当声,是景区的民俗表演队伍经过。雨晴把最后一口粉蒸羊肉塞进嘴里:"等我长大了,要开着骆驼车队来嘉峪关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