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雨晴在餐馆附近的小广场上玩耍。
小广场是孩子们放学后的游乐场。几个本地孩子正围在一起,用彩色布条编花绳。布条被随意丢在砖头堆上,一个头发乱蓬蓬的男孩(小名“豆豆”)正在跟另一个女孩争论:“你又把我的那条紫颜色的扔在地上!”女孩翻了个白眼:“你自己的绳子都不收,怪谁?”
雨晴蹲在不远处,好奇地盯着他们手里的绳子。那是用五颜六色的旧布条编的,有些地方己经磨得发白,但编织得依然结实。她凑近闻了闻,隐约带着肥皂和陈年布料的混合味道。
“你们在玩什么?”她忍不住问。
“跳花绳!”豆豆头也不抬。
“这绳子这么旧,还能跳吗?”雨晴好奇地戳了戳,布条纹丝不动。
“当然能!只有懒鬼才会不保管好自己的绳子!”豆豆终于抬头,凶巴巴地瞪了她一眼,但随即一秒破功,挠挠头笑了:“不过你要是想玩,可以玩我们的。”
很快,雨晴就被请进了“花绳圈”。
游戏过程中融入生活细节:
刚开始雨晴总是踩不准节奏,豆豆的妹妹(小名叫“小丫”)一边跳一边喊她“慢一点”,自己却跳歪了。
玩得太投入时,雨晴的膝盖不小心蹭到了灰尘,小丫立刻跑去找纸巾,但雨晴摆手说“没事!”。
跳累了,孩子们自动围成一圈,讨论下次该玩什么,雨晴听到他们在商量“明天玩踢毽子”还是“跳房子”。
最后一个女孩悄悄对雨晴说:“下次记得带一瓶水,跳花绳超累的……”
后来,一个高个男孩(李强)提议:“走,去王奶奶那儿喝杏皮水,她最近做了新的,酸酸甜甜的!”
王奶奶的摊位??:
摊子就摆在巷子口,用几块砖头搭起的小台子,上面摆着几个大玻璃罐,里面装着金黄色的液体。
王奶奶穿着藏青色的旧外套,头发盘得整整齐齐,正在往玻璃罐里加冰块。
路过的行人偶尔停下来买一碗,王奶奶一边舀,一边跟人聊天:“我儿子在敦煌学了新配方,这次加了点桂皮!”
雨晴发现王奶奶的摊子没有招牌,只有一张手写的菜单,歪歪扭扭地写着“杏皮水5元,加枣子8元”。
王奶奶笑眯眯地给雨晴盛了一碗:“我们这儿的小姑娘跑跳多了就爱喝这个,酸的解渴,甜的养胃。”
雨晴喝了一口,立刻眼睛一亮,赶紧问:“奶奶,这个是怎么熬的?我想告诉我妈妈!”
王奶奶一边收摊,一边逗她:“傻丫头,这可是祖传秘方,得等你长大娶媳妇那天才能告诉你……”
回家后:
雨晴兴奋地蹦进家,手里还举着玻璃碗:“爸妈!我今天喝了王奶奶的杏皮水!可好喝了!”
爸爸周明远一愣:“王奶奶?是不是那个卖糖水的?”
妈妈林秀娟笑了:“我好像记得她,是我上学时常去的那家,后来关了好久,没想到还在!”
雨晴立刻开始描述游戏规则:“你们也玩过跳花绳吗?就是用布条编的绳子,跳的时候不能碰到……”
爸爸一拍大腿:“我们小时候玩过!不过叫‘跳山羊’,后来才改的名。那时候绳子里夹着沙子,跳得高的还能把沙子抖出来!”
傍晚,戈壁滩上,夕阳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边。
车窗外,风卷着细细的沙尘,夕阳把远处的山影拉得很长。
一只大雁从天空飞过,留下长长的身影。
雨晴靠在车窗边,嘴里回味着杏皮水的味道,手里还紧紧攥着王奶奶给的一块杏干。
林秀娟轻声说:“等回去,我也学着熬一锅,让小丫尝尝。”
周明远点点头:“或者,下次见王奶奶,她要是愿意,我们拍个视频,给你爷爷奶奶看看。”
车厢里,窗外的风轻轻掠过,带着一丝戈壁的干燥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