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星辰大海
车轮下的星辰大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车轮下的星辰大海 > 第七十一章:农耕文化

第七十一章:农耕文化

加入书架
书名:
车轮下的星辰大海
作者:
青丝红尘客
本章字数:
3572
更新时间:
2025-06-24

在观景台的老榆木长椅旁,王教授的帆布包像一块沉默的巨石,里面装满了各种奇怪的"宝藏"——泛黄的植物标本夹、锈迹斑斑的铜制放大镜,还有半瓶喝剩的高原矿泉水。他正伏案记录数据,钢笔尖在防水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偶尔停下来推一推滑到鼻尖的黑框眼镜。当汗水从他灰白的鬓角滑落时,他随手摘下那顶洗得发白的草帽擦拭,露出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颈部交织着深浅不一的晒斑,像一张记录高原岁月的地图。

"小朋友对油菜花感兴趣?"他的声音里带着常年站在讲台上的抑扬顿挫,镜片后的眼睛因为笑意而眯成两道温暖的月牙。雨晴发现这位教授的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土,指节因为常年握农具而微微变形,这让她对接下来要听到的知识平添几分期待。

雨晴立刻来了精神,她像只发现新大陆的小松鼠般蹦到长椅边,蹲下时浅蓝色裙摆扫过王教授的帆布鞋。"您看!"她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托起一朵油菜花,"这些花比我们小区公园里的要大两倍,而且茎秆粗得像小树!"她的鼻尖几乎贴上花瓣,睫毛因为专注而微微颤动,的脸颊因为激动而泛起红晕。说话时哈出的热气让花瓣轻轻颤动,引得几粒花粉飘落在她的鼻尖上。

王教授从帆布包的最里层取出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装着一株完整的油菜标本,茎秆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散发出潮湿的青草气息。"这是昨天刚从试验田采的样本。"他把标本放在长椅上,抽出一支铅笔充当教鞭,"门源油菜是高原特有品种,"铅笔尖轻点茎秆截面,"经过三代农技专家选育,现在的品种茎秆首径从最初1.5厘米增加到3厘米,抗倒伏能力比平原品种强五倍。"他说话时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在标本上,在茎秆的同心圆纹理上投下光斑,"注意看这些环形纹路,这是木质部与韧皮部交替生长的痕迹,就像树的年轮一样记录着生长故事。"

雨晴发现教授的手指在颤抖,这才注意到他右手小指缺失了一截——可能是多年前在农田里留下的勋章。这个发现让她更加专注地聆听。

"你们再看叶片背面。"教授用铅笔轻轻翻转叶片,露出一层银白色的蜡质层,在阳光下像撒了碎钻般闪烁。他解释道:"这种特殊的蜡质结构能反射过量紫外线,高原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两倍,没有这层防护,花瓣会被灼伤。"说着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拭镜片,继续道:"还有花蜜腺的特殊构造,"他用指甲轻轻挑开一朵花底部的蜜腺,"这些微小的蜜腺每天能分泌0.3毫升花蜜,但会释放特殊挥发性物质,只吸引特定品种的蜜蜂。"

正当雨晴想伸手触摸蜜腺时,老马突然插话:"我注意到花田边缘有种矮小的紫色植物,那是做什么用的?"这个问题像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王教授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问得好!"他从帆布包侧袋掏出一把巴掌大的小铲子,动作娴熟得像是外科医生拿起手术刀。他在花田边缘挖开一簇矮小的紫云英,根部立刻露出珍珠般的根瘤。"这些小疙瘩就是固氮工厂。"他指着根瘤菌聚集的部位,"每公顷紫云英能固定150公斤氮素,相当于给土壤施了三袋化肥。"他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这个知识是老牧民用牦牛骨灰和紫云英灰烬混合施肥时发现的,后来被农科所用科学方法验证了。"

远处突然传来悠扬的藏语山歌,像一条银线穿过山谷。王教授迅速架好望远镜:"那是东沟村的卓玛一家。"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温柔,"现在正是采收花蜜的关键期,门源油菜花期只有18-21天,蜜源纯净度首接影响蜂蜜品质。"透过望远镜,雨晴看见几个身穿绛红色藏袍的身影在花田间移动,他们的动作轻柔得像舞蹈——左手持木勺,右手轻托蜂箱,身体随着蜜蜂飞行的节奏微微摇摆。阳光在铜制蜜桶表面跳跃,折射出古老的图腾图案。

雨晴忽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帮花农干活吗?"这个问题让大人们相视而笑。王教授从背包里取出两朵带露水的油菜花,剥开花瓣时露出的蜜腺像镶嵌在花瓣底座的碎钻。"认识这些小点点吗?"他的声音突然充满童趣,"它们就是蜜蜂的'加油站',每朵花只能提供0.02毫升花蜜,但蜜蜂每天要采3000朵花。"接着他教雨晴辨认雄蕊和雌蕊:"看这里,雄蕊的花药像小炸弹,里面装满花粉;雌蕊的柱头像小扫帚,负责收集花粉。"他的讲解突然被一阵更清晰的藏语歌声打断,远处传来蜜蜂被惊扰的嗡嗡声,像一曲大自然的和声。

当王教授开始讲述门源油菜与藏医药的关系时,他的右手无意识地着那截残缺的小指。雨晴虽然没完全听懂那些复杂的药用原理,但她看见教授说"活血化瘀"西个字时,眼里闪烁着比油菜花更灿烂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