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百年风云录
中东百年风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中东百年风云录 > 第40章 外约旦草原的兴衰:畜牧业困局与生态警钟

第40章 外约旦草原的兴衰:畜牧业困局与生态警钟

加入书架
书名:
中东百年风云录
作者:
黄小峰
本章字数:
3348
更新时间:
2025-07-07

1938年春,外约旦的贝都因人哈希姆·本·阿里牵着瘦骨嶙峋的骆驼,在龟裂的草原上寻找水源。往日丰茂的艾兹赖格草原如今只剩稀疏的沙生植物,骆驼蹄子踩过的土地扬起漫天沙尘,露出下面板结的盐壳。"三年了,"他对儿子萨利姆说,"连最耐旱的柽柳都死了。"

与此同时,安曼的英国殖民政府大楼里,农业顾问约翰·皮尔斯正用银质餐刀切割烤羊肉,向来访的官员展示畜牧业报告。羊皮纸上的图表显示,外约旦绵羊存栏量比十年前增长40%,但角落里的小字备注却被咖啡杯遮住:"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35%,地下水位年均下降2.3米。"

"皮尔斯先生,贝都因人抱怨草场不够了。"年轻的翻译官阿卜杜勒指着窗外远处的帐篷群,"他们说英国人鼓励多养羊,却不管草从哪里来。"

皮尔斯用餐巾擦了擦嘴角:"游牧民族不懂科学养殖。告诉他们,引进的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产毛量更高,能赚更多英镑。"他不知道,这些高产绵羊的食量是本地品种的两倍,啃食草根的习性让草原雪上加霜。

外约旦的畜牧业自古是经济命脉,贝都因人世代以游牧为生,与草原形成微妙的平衡。但英国殖民当局为增加羊毛出口,强行推广高产羊种,并修建公路网方便收购,导致牧民们为追求短期利益过度放牧。哈希姆的部落曾有500峰骆驼,如今只剩不到200峰,且每峰的产奶量下降了一半。

1940年夏,萨利姆跟着父亲寻找新牧场,却在曾经的绿洲发现了干枯的水井。井壁上刻着他祖父的名字,那是1910年打的井,当时井水离地面只有3米,现在却要放下30米长的绳子才能触到水面。"英国人在这里建了抽水站,"哈希姆指着远处轰鸣的柴油机,"他们把水抽到城里,我们的牲口只能喝泥浆。"

安曼的市集上,羊毛商人奥斯曼·阿迦看着堆积如山的劣质羊毛首摇头。过度放牧导致羊只营养不良,羊毛粗糙易断,英国纺织厂不断压价:"这样的毛,只能用来填沙发。"而贝都因人用羊毛换来的面粉,价格比五年前涨了十倍。

英国殖民政府试图用"科学管理"解决问题,划出"保护区"禁止放牧,却把传统游牧路线拦腰切断。哈希姆的部落被迫挤在狭小的区域放牧,草场退化速度更快。当他去政府申请用水许可时,办事员指着文件上的英文条款:"非定居人口用水配额,每月每峰骆驼5升。"

"5升?"哈希姆气得发抖,"我的骆驼一天就要喝20升!"

1942年,外约旦爆发大规模草原火灾。干枯的牧草成为燃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艾兹赖格草原变成焦黑的荒漠。萨利姆在火场边缘找到一只烧焦的小羊羔,它蜷缩的身体旁,是牧民们为阻止火势挖出的防火沟——但沟里没有水,只有滚烫的沙子。

"这是真主的惩罚。"老人们跪在灰烬中祈祷,而安曼的殖民官员却在报告中称火灾是"自然现象",并建议扩大绵羊养殖弥补损失。皮尔斯在给伦敦的信中写道:"游牧经济己不适应现代需求,应推动贝都因人定居,发展集约化畜牧业。"

定居点的规划图上,整齐的红砖房取代了游牧帐篷,但配套的灌溉系统和饲料加工厂从未建成。哈希姆被迫卖掉最后几峰骆驼,搬进尘土飞扬的定居点,却发现自己既不会种地,也找不到工作。"英国人毁了我们的草原,"他坐在家门口的矮墙上,望着远处光秃秃的山丘,"现在又要毁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1945年,外约旦的畜牧业产值虽然仍占GDP的32%,但草原退化导致抗灾能力急剧下降,一场罕见的旱灾就使牲畜死亡率超过50%。英国殖民当局运来的救济粮中,混杂着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牧草种子,却因不适应本地气候全部枯死。

萨利姆跟着商队穿越沙漠时,在古老的岩画前停下。画上的贝都因人骑着肥壮的骆驼,周围是茂密的枣椰林,而现实中,只有风沙在岩画剥落的缝隙中呜咽。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草原是有生命的,你过度索取,它就会死去。"

外约旦的畜牧业困局,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看似繁荣的数字背后,是生态失衡的深渊。当英国殖民者带着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游牧经济时,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这片土地的真正财富,从来不是羊毛的产量,而是人与自然千年积累的生存智慧。而那些在草原退化与水资源短缺中挣扎的贝都因人,正在用失去家园的代价,为现代性的盲目扩张敲响沉重的警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