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防着诚王这种小人
诚王能一下子拿出几十万两银子吗?
当然不能。
没钱怎么办?
钱庄是个不错的选择。
古代也有借贷业务,利息同样高的惊人。
诚王那头刚在契约上按了手印,聂云云这头就收到了消息。
“东家,诚王用贴身玉佩和名下的产业作为抵押在钱庄兑换了五十万两银子。”掌柜的一边汇报,一边将契书捧到了聂云云面前。
聂云云翻了翻,看到后面的落款跟手印,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没想到咱们高高在上的诚王殿下,竟也有走投无路问钱庄借银子的一天!”
“他怕是做梦都想不到,这四季钱庄也是东家您的产业。”掌柜的在一旁陪笑。
聂云云打量着跟契书放在一起的玉佩,一看就是拿在手里盘了很多年的,质地莹润有光泽,品质上乘。椭圆形的玉佩上刻着一条的龙,雕工很是不俗,最中间的位子隐约可见一个“诚”字。
龙形玉佩只有皇室子弟才有资格佩戴。
“听闻每个皇子出生后,先帝就会赐下一块玉佩。”她对着光线仔细端详。“想来这一块,便是先帝赐给最小也最得宠儿子的那一块......”
“小的找人研究过,确实是诚王的贴身之物不假。”
聂云云鉴定完玉佩,随手将它扔回了盒子里。她起身走到博古架旁,启动机关,靠墙的柜子便朝着两边滑开,露出一道洞门。
掌柜的见状,立马背过身去。
聂云云进去待了片刻就出来了。
至于屋子里的机关,她并没有背着身边的几个亲信。因为即便是进了密室,里面还有各种机关,稍有不慎就会死得透透的。
聂云云重新将花瓶转了回去,柜子缓缓合上。
掌柜的恭敬地立在一旁。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想必你清楚。”聂云云敲了敲桌子,示意他可以离开。
掌柜的拱了拱手,弯着腰退了出去。
走出院子许久,掌柜的才松了口气。
东家这是防着诚王呢!他在心里琢磨着。
不怪聂云云会如此谨慎,实在是诚王为人阴险狠辣,与他打交道无异于与虎谋皮。诚王府如今连区区五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还清这笔账。
聂云云如此行事,是对诚王足够了解。
诚王搞不好会赖账!
比如,找人毁了契书,夺回玉佩。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想赖就能赖掉。
五十万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聂云云自然不想这么白白便宜了诚王。
掌柜的不知道的是,那密室里放着一口玄铁打造的柜子,专门用来存放贵重物品。柜门用了机关锁,除了她没人第二个人能够打开。一旦锁上之后,无论是用火焚烧还是利器断砍,都无法伤及里面的东西分毫。
说起来,这主意还是姜弥给她出的。
因为出了纵火一事,不少铺子损失惨重。姜弥就说要做个保险柜,避免重蹈覆辙。
柜子是姜弥和宋迟花了五天捣鼓出来的,外观跟普通的柜子没什么两样,不过里面却是另有玄机。空空如也的柜子,抬出去的时候八个大汉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有这么个柜子在,就算是盗术再高明的盗贼都无从下手。
/
五月的最后一天,是宋家搬去新宅的日子。
周围的邻居得知他们要搬走,都表现得十分不舍。
“宋家人厚道,从未与人红过脸,怎么突然就搬走了?”
“听说是府里添了人,住不下了......想想也是,这宋家老三还未成亲呢,三进的院子确实是小了些!”
“宋夫人以后得了空,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宋夫人朝着前来送别的人福身行礼。“这些年,承蒙大家关照。”
“宋夫人客气!”
“宋姐姐搬走了,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要说最舍不得宋夫人的还是苏夫人。她拉着宋夫人久久不愿意松开,眼眶也红红的。
不管是不是做戏给别人看,但至少在姜弥看来带了几分情真意切。
宋夫人笑着回握住对方的手。“待新宅收拾妥当,定给妹妹下帖子,两家还像往常一样走动。”
得了宋夫人这么一句话,苏夫人脸上才有了一丝笑容。
一旁苏笑笑也舍不得松开姜弥的手。“阿弥,你以后可要常来看我啊!”
姜弥点头。“你实在是想我了,也可以去新宅那边找我。”
新宅距离这边隔着三条街,步行半个钟头的样子,不算远。
苏笑笑难过得鼻音都出来了。“以后我要是馋了,就去你那边蹭饭。”
姜弥哭笑不得。
苏笑笑不愧是她认定的闺中密友,还跟刚认识的时候一样,三句话不离吃。
两个人手拉着手,说了好一会子话,姜弥才一步三回头地上了马车。
“这边的宅子,不会转手卖出去吧?”马车快要离开的时候,苏笑笑突然冲上前去问道。
姜弥摇头道:“不卖。”
宋家人在这边住了好些年,都有感情了。即便是如今搬了新家,也舍不得将这处院子处理掉。想着日后分了家,便不用再另外买宅子。
这是宋夫人的想法。
宋家三兄弟,不可能一辈子住在一起。等她百年后,孙子辈都长大了,再大的院子都住不下,到时候肯定会分家。留着这边的宅子,以后说不定有用处。
苏笑笑想的却是,若是宋家要卖了这里的宅子,她就花钱买下来。
他们家人口少,住不了太大的宅院。等以后,她招个上门女婿,就把两家中间的院墙打通。长辈们住在苏府,她成婚后就搬去隔壁。
这么一来,大家都住的宽敞,还能少听些念叨。
不得不说,苏笑笑的思想十分前卫。
可惜,宋家没有卖宅子的打算。
马车渐渐远去,巷子里渐渐变得安静下来。
新宅那边下人们齐齐守在门口,恭候着主子们的大驾。
初一甚至还准备了一挂鞭炮,等马车一转进巷子,就命人点了引线。
一阵噼里啪啦的热闹过后,盖在牌匾上的红绸被拽下,露出醒目的宋府二字。
宋府二字,据说还是乾帝听闻宋家的事之后亲笔所题。
原本想要上折子弹劾宋凛越制置办宅院的那些人,见帝王都如此捧场,只能悻悻作罢,歇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