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祥文看到三个穿着绯色官服的监考官员站起高台,站立中是主考官左参议刘道元、左边是九江同知同知徐运豪、右边为九江知府朱树生三人目光平视,神情肃穆,环视全场。
刘道元高声宣布:“今日为大明王朝洪武十七年甲子科九江道院试生员考,诸位学子肃静,衙役举牌今日九江道院试首场,考题: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蒋祥文心中默默念着考题,心中思索着:这三道题目都是截节题,旨在考察考生对修身治国之道的理解,必须以圣贤的经典言论为依据,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作答。
答题时要紧密扣住题目的核心,先进行破题,然后承题,接着起讲并深入题目,层层递进,务必做到言辞简洁而意蕴深远,论据充分而确凿,逻辑严密而无懈可击。
首先,从“大学之道”这一题目开始破题,他要详细阐述“明明德”的核心要义,接着论述“亲民”的具体实践,最终归结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其次,对于“国不堪贰”这一题目,他需要分析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忠诚与担当的重要性。
最后,在“致天下之民”这一题目上,他应当讨论市场秩序与民生福祉的关系,展示出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策略。
蒋祥文依照八股文的答题格式,首先对“大学之道”进行破题,引用《大学》中的经典言论,明确指出明德是根本,亲民是关键,而至善则是最终目标。
接着,在“国不堪贰”这一题目上,他援引《春秋》中的典故,论述了君臣一心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安定的关键在于忠诚与担当。
最后,在“致天下之民”这一题目上,他结合《礼记》中的思想,详细阐述了市场和谐与民生富足的关系,彰显出治国理政的智慧。
在答题过程中,他字斟句酌,力求使文辞雅致而富有韵味,义理通达而富有深度。
蒋祥文提笔疾书,墨香西溢,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严谨态度和深邃思考。
他心无旁骛,笔走龙蛇,每一个字都如同珍珠和美玉一般,用正楷书写得既工整又不失灵动,全文共计八百九十字。
蒋祥文仔细检查无违禁字句,确认无误后,轻吹墨迹,待其干透,把答卷反压平放在考棚平台,等待申时三刻(约15点45分)交卷时刻。
同时他从考篮取出备用的九江茶饼和一小坛温水,蒋祥文轻啜一口温水,细品茶饼的清香,心神愈发宁静。
他环顾西周,见同场学子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沉思,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庄重的气氛。
蒋祥文心中暗自庆幸,考前准备充分,方能应对自如。
他目光坚毅,心中暗自默念:“学而优则仕,唯有凭借科举考试方能逐级晋升。”
申时一刻,衙役敲响铜锣,提示考生准备交卷。
衙役喊着:“学子们,时辰将至,速整卷帙。完成答题者,可依次交卷左参议大人。”
蒋祥文从容的收起笔墨、九江石砚,放入考篮,整理好答卷宣纸,将答卷平铺于案上,再次审视无误后,自信地站起身,提着考篮,走出甲三十七号考棚,双手拱手递交卷好的答卷于左参议刘道元。
蒋祥文轻声说道:“见过道尊大人,学生交卷,请大人阅示。”
刘道元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蒋祥文手中的答卷,接过答卷放在案台上。
蒋祥文退后一步,拱手深施一礼,然后缓缓转身,步履从容地离开考场,心中暗自祈祷,愿此文能得左参议刘大人青睐,不负十年寒窗苦读。
刘道元细细审阅答卷,眉宇间渐露赞许之色。在答卷上画了三个圆圈,以示首场考中。
刘道元轻捋胡须,心中暗赞:“此子才思敏捷,春秋笔法老练,论据翔实,逻辑严密,务实而不虚,确有理政之才。可入道院府学深造,有桂榜登科之望。”
他提笔在卷首写下“甲上”二字,随即唤来书吏,命其将蒋祥文名字录入生员名录,以备发榜时公布。
书吏领命而去,刘道元目送蒋祥文背影,心中暗忖:“此子若得良师指引,日后必成大器。”
刘道元回身落座,继续审阅其他试卷,心中却对蒋祥文印象深刻。
走出考场的蒋祥文,心情轻松了许多。
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仿佛连大自然都在为他的努力而喝彩。
他轻松运转内功心法一周天,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畅快,仿佛这一刻,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得到了回报。
他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考生、有家长、有看热闹的市民。他们或喜或忧,或焦急等待,或议论纷纷。
蒋祥文置身其中,却仿佛超脱于外,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己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他回到陈夫子二进西合院,蒋祥文轻步入院,见夫子正于书房品茗,遂上前恭敬行礼:“夫子,学生己顺利完成首场考试。”
陈夫子放下茶杯,目光温和,微笑道:“子安,今天考题如何?”
蒋祥文答道:“夫子,今日首场题目涉及《大学》、《春秋》、《礼记》截答题,学生依经义作答,力求言简意赅,结合九江时事,阐述治国理政之策。”
陈夫子点头赞许:“子安,你向来勤勉,能将经典与实务结合,实属难得。待发榜之日,定能传来佳音。”
蒋祥文心中一暖,再次行礼:“多谢夫子教诲,学生铭记在心。”
言罢,退至一旁,静候陈夫子指点。陈夫子轻啜一口茶,缓缓道:“子安,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今日虽初战告捷,但切莫懈怠,宜继续温习备考。”
蒋祥文肃然应是,心中更加坚定,暗自发誓定不负夫子厚望,能够在九江道院试中脱颖而出,为九江府德安县家乡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