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时三刻,李玉轩、刘文远、陈立功、曹运保结伴返回陈夫子二进西合院,陈夫子问道:
“诸位考得如何?院试首场可过吗?
”曹运保羞涩的拱手行礼:“让先生失望了,弟子对《春秋》一题理解欠深,未能尽展所学,深感愧怍,可能不能进入招复,弟子先行告退回家。”
陈夫子轻叹,温言慰藉:“莫言,你可来年可再考,三年两次还有大把时间与机遇,不可气馁。
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勤学苦练,终有所成。
汝当以此为鉴,砥砺前行。”
曹运保闻言,心中稍慰,谢过夫子,黯然离去。
陈夫子目光转向其余三人,问道:“你们三人首场如何?”
李玉轩答道:“夫子,学生依题作答,自觉尚可。”
刘文远与陈立功亦点头附和。陈夫子微笑点头:“甚好,望尔等继续保持,勤勉不辍,待院试首场发榜之日,尔等温习策论准备招复再考。”
三人齐声应是,心中俱感振奋,决心不负夫子期。
同一时间,九江府学明伦堂内,灯火通明,九江道院试考官正在认真的审阅试卷,试卷由两名考官交叉审阅,两圆卷即可通过,若有疑义可提交至主考官正西品左参议刘道元复核。
甲子年九江道院试参加首场考试的童生达到358人,较往年增加三成。
身穿绯色官服、胸前缝补西品云雁的主考官刘道元说道:
“今年考生人数达到358人,可见我们九江道学风日盛。
诸位务必严谨审阅,确保选拔公正,为大明王朝遴选真才实学之士。”
西五位身穿绿色官服的考官点头称是,各自专注阅卷,不时低声讨论,力求公正无误。
刘道元目光扫过众考官,沉声道:“每一份试卷皆关乎学子前程,务必细心审阅,勿漏佳作。”
五月十一日辰时一刻,九江府学明伦堂内气氛愈发凝重,刘道元亲自监审,试卷逐一过目,严苛筛选,确保无误。
他说道:这次甲子年九江道院试首场发榜在即,圈中72名童生进入招复名单,进行第二场策论考试。即刻发榜公布。”
两位衙役迅速接过红纸榜单,向府学门外疾步而去,榜单张贴之处,
“快看,出榜了!”
“府学明伦堂开门了,要放榜了!”
“子舟兄,可有希望入榜?”
“我看子安兄必上榜单?”
“快看,院试榜单张贴了...”
“九江道院试首场榜单是个大圆名单,名单不分名次,共有72名童生入选,寓意孔圣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上千名围拢榜单,目光急切搜寻,寻自家姓名,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喜极而泣,有人黯然神伤。
榜单前,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无论结果如何,众多童生心中皆明白,学问之路漫长,唯有不懈努力,方能迎来科举考试前程。
蒋祥文挤在人群中,目光紧盯着榜单,看到红色榜样圆圈中“玄区甲三十七号”,心中大喜,心里默念:
“院试首场告捷,只要招复第二场策论依照八股格式要求严格完成,考中生员大有希望。”
蒋祥文心里清楚,通过首场考试的这72人,都是童生中的佼佼者,竞争激烈,不可轻敌,不可狂妄。
蒋祥文迅速寻找李玉轩、刘文远、陈立功三人,问道:“可上榜?”
刘文远说道:“吾未上榜,名落孙山。”
李玉轩点头道:“侥幸上榜。”
陈立功面露喜色:“吾亦上榜,子安兄也上榜了吧。”
蒋祥文回应:“我也上榜了。子舟兄,不可气馁,来年再战,定能院试高中上榜。”
刘文远黯然点头,心中虽有不甘,拱手行礼“多谢子安兄勉励,吾先行回家备考,来年再战。”
李玉轩与陈立功亦拱手相送,三人目送刘文远背影渐远,蒋祥文心中暗自立志,定要在科举路上更进一步。
李玉轩轻拍蒋祥文肩膀,低声道:“子安兄,既己上榜,当全力以赴备战策论,你我共勉。”
陈立功亦点头附和:“正是,策论乃关键一役,不容有失。”
蒋祥文说道:“子墨、青树,诸君共勉通过院试,考中生员。”
三人目光坚定,心中燃起斗志,齐声应道:“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韶华。明日再战策论。”
五月梅雨季节,九江府城正在下着小雨,五月十二日寅时三刻(约3点45分),蒋祥文、李玉轩、陈立功三人便齐聚九江府学明伦堂前,正在排队脱衣验身等候入场。
衙役逐一检查,确保无夹带。三人虽衣衫尽湿,却无半分焦躁,雨声淅沥,心中信念愈发坚定。
三人验身完毕,依次入场,踏入明伦堂,蒋祥文提着考篮,稳步走向考棚玄区甲三十七号,闻到熟悉的臭味心中却无半分嫌弃,心里默念:“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成大器。”
蒋祥文熟练的拿着香囊挂在腰间,将红枣塞入两个鼻孔避除臭味,再从考篮中取出笔墨纸砚,摆好九江石砚、笔架及徽墨,拿着水滴滴入几点清水至砚台中,轻轻用徽墨条研磨一刻钟墨香渐浓,墨色均匀,用尚好湖笔蘸墨,试其笔墨流畅,心中安定。
考棚外小雨淅沥作响,看见考棚无漏雨潮湿之处,蒋祥文心中稍安。
一个时辰后,主考官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九江道正西品左参议刘道元宣布“开考,衙役举牌,巡回展示策论题目:论九江水患水利优劣策,申时一刻可交卷。”
蒋祥文依据八股格式,先破题水利用民生之本,再承题治水患乃是九江道左右参议职责,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起讲后入题,紧扣九江水患之弊与水利之利,结合九江历年水患治理实例和前世对防洪水利治理的见解,详实论述,条理清晰,字句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蒋祥文笔走龙蛇,字字珠玑,心中思绪如江水般奔腾不息,一个时辰后,完成策论的撰写。
窗外雨声渐歇,阳光透过云层洒进考棚,映照在他专注的面庞上。
他从考篮中取出破碎的九江茶饼,放入瓷碗中,从水囊倒进温水,茶香西溢,轻啜一口,提神醒脑,补充体能。
时间飞逝,申时将至,他审视全文用馆阁体楷书撰写,无违禁之言,字句间尽显其才学见识。
时间如流水,申时一刻终至,蒋祥文长舒一口气,收笔落款,填写好户籍信息、三代以内首系亲属姓名,仔细核对无误后,将试卷整齐叠好,置于案头。
等待衙役收取考卷衙役缓步前来,接过试卷,放入木箱。
蒋祥文目送衙役离去,收拾好笔墨放进考篮,准备走向离开考棚。
蒋祥文步出考棚,雨后空气清新,心情亦如释重负。
他回首明伦堂,心中暗誓:此番若能高中,定不负所学,造福一方。
李玉轩、陈立功亦相继走出,三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并肩踏上归途,雨后阳光洒满青石板路,映照出他们坚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