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5日,斯台普斯中心的客队更衣室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姚明靠在更衣柜前,领带松散地挂在脖子上,226cm的身躯在狭小空间里显得格外局促。面前的中国媒体团举着话筒,摄像机红灯在他眼底映出细碎的光斑。
“大姚,今天比赛最后时刻科比选择单打,而不是传给空位的你,这是战术安排还是个人决定?”第一个问题像手术刀般精准,划开了赛后的平静。
姚明的手指无意识地着西装袖口的褶皱,那里还留着昨天训练时科比推搡留下的红痕。他想起陈霄赛前的叮嘱:“犹豫三秒,然后皱眉——像极了欲言又止的样子。”
“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比赛习惯。”他的声音带着刻意的沙哑,“科比是伟大的终结者,我需要适应球队的战术体系。”
“但你们的挡拆配合明显减少,是因为训练中的冲突吗?”另一个记者举起手机,屏幕上正是昨天训练时科比怒吼的画面。
姚明的睫毛剧烈颤动,目光扫过门口。那里,科比正拿着冰敷袋走过,黑色连帽衫拉得老高,只露出棱角分明的下颌线。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汇0.3秒,科比突然冷笑一声,加快脚步离开,冰袋与门框碰撞发出清脆的响。
快门声骤雨般响起,摄像机镜头迅速转向科比的背影。姚明看见自己在镜头中的倒影,嘴角下垂的弧度完美符合陈霄设计的“隐忍表情”。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篮球是团队运动,总会有磨合的阵痛。”
“有球迷发现你最近出场时间锐减,是因为伤病还是战术调整?”最后一个问题带着刺,指向湖人摆烂的核心矛盾。
姚明低头看向自己的脚踝——那里缠着显眼的弹性绷带,却是陈霄要求的“视觉伪装”。“教练组有长远的计划,”他顿了顿,声音突然放软,“作为球员,我只需要做好上场的准备。”
更衣室的门再次被推开,助理教练探进头:“姚,球队大巴还有五分钟发车。”
姚明点头起身,西装革履的身影在记者群中穿行。经过更衣柜时,他瞥见科比的储物柜敞开着,里面摆着2002年总冠军奖杯的迷你复制品,底座上“SHAQ & KOBE”的字样被黑色胶带粗暴地覆盖。
球员通道里,科比靠在墙上,听着身后传来的追问声。他扯下冰敷袋,盯着上面凝结的水珠,想起陈霄说的:“明天的头条会是《科比孤立姚明:湖人更衣室彻底分裂》,乐透区概率能再涨5%。”
“科比!”突然有记者从拐角冲出,“刚才你路过姚明的采访区时冷笑,是对他的表现不满吗?”
科比的瞳孔骤缩,右手不自觉地摸向球衣下的曼巴纹身。他知道,此刻的每一个微表情都会被放大成王朝崩塌的信号。“我只关心胜利。”他的声音像淬了冰,“但显然,现在的湖人,连‘胜利’两个字都写不到战术板上。”
说完,他转身走向大巴,球鞋在地面拖出长长的声响。后视镜里,他看见姚明正被更多记者包围,西装领口被拉扯得歪斜——那个永远温和的大个子,此刻正完美扮演着“被孤立的外来者”。
深夜的湖人办公室,陈霄盯着实时更新的乐透区概率表:66.7%。他轻笑一声,将《洛杉矶时报》的头版打印件钉在白板上——大幅照片里,科比的冷笑与姚明的皱眉形成刺眼的对比,标题写着《紫金裂痕:从奥尼尔到姚明,科比的冠军洁癖毁了湖人?》。
手机震动,是姚明发来的短信:“明天对太阳,需要我在第二节‘拉伤’腹股沟吗?”
陈霄回复:“第三节,当纳什突破时‘意外’摔倒——记得露出痛苦但隐忍的表情。” 他望向窗外,斯台普斯中心的LED屏正在播放明日比赛预告,姚明的名字旁标注着“带伤出战”,科比的照片下则是“无限开火权”。
凌晨一点,科比的训练视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他在空无一人的球馆练习底角三分,每进一球就重重砸向篮筐。评论区的骂声与支持声激烈交锋,却没人注意到,视频背景里,陈霄的身影在门口一闪而过——那是他安排的“无意间”泄露的训练画面,为了证明“科比仍在为胜利挣扎”。
这一晚,当全联盟都在讨论湖人的内讧时,陈霄在备忘录里写下:“舆论热度达标,下一步:联系《体育画报》曝光‘科比要求交易姚明’的匿名消息。” 钢笔尖划破纸页,墨水滴在“2005年选秀”的字样上,晕染成深紫色的野心。
而在数千公里外的休斯顿,奥尼尔正看着电视里的湖人新闻大笑,爆米花渣落在34号球衣上。他不知道,这场精心策划的“崩塌”,正是陈霄为了在未来某天,让湖人的冠军旗帜,在奥尼尔的笑声中,再次升起在斯台普斯中心的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