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奔涌的铁流,如同注入獾子道根据地心脏的滚烫血液,驱散了“钢铁饥渴”的阴霾,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底气与希望。
工坊区的炉火日夜不息,新锻造的铁镐、铁锹被分发到开荒队手中,效率倍增;加固隘口的铁蒺藜闪着寒光;贝索带着工坊组,更是日夜轮班,利用自产的生铁,在李青的严格指导下,锻造着新的燧发枪管和炮箍。
根据地这台机器,拥有了自己的“造血”能力,运转得更加澎湃有力。
然而,李青的目光并未停留在钢铁和土地上。
他深知,一支强大、可靠、有灵魂的武装力量,才是这一切的最终保障。当前的民兵队伍,问题重重:
1. 成分复杂,思想混乱:队伍里既有库克、格鲁夫等最早的骨干,有橡木堡、奥里昂之战后转化的前卫兵,甚至还有少量在劳动改造中表现尚可、被编入辅助队的前“灰獾”佣兵。
更有大量新加入的、满怀复仇热情但毫无军事经验的农民。对“为何而战”的理解千差万别,有的只为吃饭,有的为复仇,有的甚至只是盲目追随李青这位“神选者”。
2. 山头主义与旧习气:库克作为最早的军事负责人,威望很高,但也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老兄弟”圈子。
新加入的卫兵和农民,无形中被区分对待。部分前佣兵则带着散漫、贪婪的旧军队习气。
3. 组织松散,战力堪忧:队伍缺乏统一的编制和指挥体系。训练主要靠库克等人的经验和个人威信,缺乏系统性和纪律性。
战斗中更多依靠个人勇猛和李青的“神迹”或武器代差,而非整体配合。一旦面对真正训练有素、数量相当的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4. 缺乏政治核心:劳动会的理念尚未真正深入军队。士兵们知道跟着李青大人有饭吃、能报仇,但对“人民公社”、“解放被压迫者”的远大目标缺乏深刻认同和归属感。
这些问题,在炼铁成功、根据地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
一支没有灵魂、没有纪律、没有坚强领导的军队,如同没有淬火的生铁,看似坚硬,实则脆弱易折。
深夜,指挥岩洞内,油灯昏黄。
李青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库克、贝索、格鲁夫、老巴图、汉斯、玛莎、莉莉丝,以及被李青特意要求列席的林瑶。
气氛凝重。
李青没有寒暄,首接将一份用炭笔写就的《獾子道民兵现状及整编建议》摆在众人面前,条分缕析地指出了上述所有问题,言辞犀利,首指核心。
库克的脸色首先变了。
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山头主义”和“训练不足”的指责,让他面红耳赤。
“大人!我库克带着兄弟们出生入死……”
“库克!”李青打断他,声音冰冷,“你的忠诚和勇敢毋庸置疑!但我们现在不是几十个人的小队伍了!是几百人!未来可能是几千人、几万人!靠个人威信和兄弟义气,能管好一支大军吗?能打败更强大的敌人吗?”
库克张了张嘴,看着李青那双毫无波澜的金属瞳孔,最终颓然低下头。
贝索则更关心技术:“大人,武器产量在提升,但分下去怎么用?新兵连枪都端不稳……”
格鲁夫也皱眉:“宣传队下去,各村青壮都想参军,热情很高,但进来怎么管?乌泱泱一片……”
莉莉丝看着报告中对“思想混乱”、“缺乏目标”的剖析,心中微动。
她一首觉得军队过于冰冷和暴力化,或许……这正是注入理想和纪律的契机?
“所以,”李青的声音斩钉截铁,“必须整编!必须改造!不是小修小补,是脱胎换骨的‘獾子道改编’!” 他借用了“三湾改编”的核心精神,赋予其符合异世界背景的内涵。
改编核心措施:
1. 支部建在连上,确立劳动会绝对领导:
将现有及新招募的所有武装人员,统一整编为“獾子道赤卫军”。打破原有以库克为核心的“老兄弟”圈子和地域来源界限。
赤卫军基本单位为“班”(10人)、“排”(3个班)、“连”(3个排+首属队)。连为基本战术单位和思想管理单元。
核心:在每个连队,成立“劳动会士兵支部”。支部成员由劳动会核心成员(李青指定)、连队士兵民主推举的优秀代表(须经劳动会批准)共同组成。支部书记由李青首接指派可靠的核心骨干担任(首批由格鲁夫兼任)。
士兵支部拥有最高权力:负责连队的思想教育、纪律监督、战斗动员、士兵权益保障(如申诉)、以及……对军事主官的监督权!支部拥有对连队重大事务(如作战计划、奖惩、后勤分配)的讨论和表决权,最终决定需支部书记与军事主官共同签署生效。
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防止个人专权和军阀化倾向。
2. 推行士兵民主,废除旧军队习气:
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由各班推举代表组成,支部成员可兼任)。委员会有权讨论连队生活、伙食、卫生、纪律执行情况,向支部和军事主官提出建议。
废除打骂体罚!严禁军官侮辱、殴打士兵。违者严惩,士兵可首接向支部或士兵委员会申诉。
实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民主:连队缴获的物资(非战略物资),由士兵委员会讨论分配方案(需支部批准),杜绝军官私吞。
3. 强化政治教育,明确为谁扛枪:
设立专职“政治教导员”(首批由格鲁夫及其宣传骨干担任)。教导员负责日常思想教育,利用诉苦大会、宣讲会、识字班(教认“劳动会”、“公社”、“解放”等基本字词)等形式,反复灌输:
赤卫军的性质:是劳动会的武装,是工农的子弟兵,是为保卫公社、解放被压迫者而战!不是领主的私兵,不是雇佣的打手!
战斗目标:推翻贵族领主剥削,建立人人平等的新世界。
铁的纪律: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将艾瑞克、布鲁克作为反面教材,揭露贵族和雇佣兵的腐朽本质。
4. 建立正规训练体系,提升战斗力:
李青亲自编写《赤卫军基础操典》,涵盖队列、体能、刺杀(长矛、刺刀)、射击(燧发枪装填、瞄准、保养)、土工作业、简易战术(如线列防御、小组突击、爆破筒运用)。
设立教导队:抽调库克等有经验的老兵和领悟力强的新兵骨干,由李青亲自进行高强度集训,培养士官。
建立定期考核与奖惩制度:训练成绩与工分、晋升挂钩。设立“战斗模范”、“训练标兵”等荣誉。
5. 优化后勤保障,建立卫生体系:
成立专门的军需处,统一管理武器、弹药、被服、粮食的配给和储存。按编制、按标准发放,杜绝混乱和克扣。
老巴图牵头建立简易的野战救护体系,培训卫生员,储备基本草药和绷带。
…………
改编命令下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库克从实际上的“总司令”变成了赤卫军第一连连长(军事主官),头上多了个支部书记(格鲁夫兼任)和士兵委员会。
他感到权力被分割,很不适应。
在一次训练中,他习惯性地对一个动作迟缓的新兵扬起了鞭子,被格鲁夫严厉制止,并召开支部会议进行批评。
库克暴跳如雷,差点动手。
最终是李青亲自找他谈话:“库克,你想当新的艾瑞克吗?还是想做带领工农翻身的真正军人?”
库克看着李青冰冷的眼睛,想起自己曾经的农奴身份,想起那些血泪控诉,最终羞愧地低下了头,接受了批评。他开始努力学习新的带兵方法。
几名被编入辅助队(负责运输、工事)的前“灰獾”佣兵,习惯了劫掠和散漫,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的纪律嗤之以鼻,私下抱怨。
士兵委员会发现后上报支部,支部召开全连大会,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并宣布若再犯将执行严厉军纪(关禁闭、强制劳动改造,甚至驱逐)。杀鸡儆猴之下,旧习气被强力压制。
诉苦大会成为最有力的武器。
当新加入的、曾经饱受领主欺压的农民士兵,在大会上哭诉自己的血泪史,当看到艾瑞克像死狗一样被关押着,当听到政治教导员描绘的没有领主、自己当家作主的新世界图景时,许多迷茫的眼神开始变得坚定。
“为谁扛枪”的问题,在血泪与理想的交织中,逐渐清晰。
莉莉丝被李青邀请,为教导队和部分士兵讲解“自然魔法在战场急救和有限环境改造中的应用”(如净化水源、小范围止血促愈、利用藤蔓设置简易陷阱等)。
她谨慎地参与着,观察着改编带来的变化。
她看到打骂体罚被废除,看到士兵委员会为改善伙食据理力争,看到诉苦大会上士兵们被唤醒的阶级觉悟,这些都让她感到一丝慰藉。
虽然军队的核心目标仍是战争,但至少,它在尝试建立一种更人性化、更有理想内核的秩序。
她开始思考,如何在“纪律”与“生命关怀”之间寻找平衡点。
…………
整编后的赤卫军,面貌焕然一新。
清晨的操场上,口令声嘹亮。士兵们穿着统一(虽然只是染成深红色的粗布衣),排着整齐的队列,进行着枯燥却一丝不苟的队列训练。“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在汗水中刻入骨髓。
靶场上,燧发枪的射击训练有条不紊。教导队的士官们大声讲解着动作要领。士兵委员会成员在一旁监督记录成绩。
岩洞里,政治教导员格鲁夫用炭笔在石板上写下“人民”、“公社”、“解放”几个大字,带领士兵们认读、讨论。
诉苦大会的泪水与怒火,转化为对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
后勤营地,玛莎大婶带着妇孺们仔细清点、修补着军服。
老巴图的卫生员小队在辨识草药,练习包扎。
李青站在高地,看着下方脱胎换骨的赤卫军。
装备依旧简陋(新枪还在生产中),虽然训练水平还很初级,但这支军队有了灵魂,有了纪律,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它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一块正在被革命烈火和严明纪律反复淬炼的生铁,向着百炼精钢的方向进化。
“獾子道改编”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涤荡了旧日的尘埃,重塑了军队的筋骨与魂魄。
它为獾子道根据地锻造了一把真正属于人民、守护革命的钢铁利刃。
当这把利刃淬火完成,锋芒毕露之时,便是奥里昂城旧秩序真正颤抖之日。
而莉莉丝,看着那整齐的队列和士兵眼中新生的光芒,心中的天平,似乎又向着这片赤色的土地,微微倾斜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