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色合并:维也纳的黄昏
1938年3月11日,维也纳的天空低垂着铅灰色的云层,多瑙河畔的寒风裹挟着雪粒拍打在霍夫堡宫的廊柱上。阿道夫·希特勒站在临时指挥部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这座哈布斯堡王朝昔日的宫殿,他着黑色军装上的鹰徽,喉结在苍白的脖颈间上下滚动。
"元首,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拒绝在最后通牒上签字。"副官鲁道夫·施蒙特快步走进房间,军靴踏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希特勒猛地转身,额前的黑发垂落下来:"告诉凯特尔,让第8集团军立刻越过边境。我要在明天日落前站在维也纳街头!"
与此同时,三百公里外的维也纳总理府内,库尔特·许士尼格正握着钢笔的手微微发抖。他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德国发来的最后通牒,要求奥地利立即任命纳粹分子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外交部长许贝尔匆匆推门而入:"总理阁下,德国军队己经在林茨集结,意大利方面...墨索里尼保持沉默。"
许士尼格抬起头,窗外广场上,冲锋队的褐衫己经开始在街头游荡。他想起三天前在圣斯蒂芬大教堂的演讲,十万奥地利民众高呼"奥地利万岁"的声浪仿佛还在耳畔。但此刻电话里传来的消息却是德国党卫军扶植的本土纳粹正在煽动骚乱,格拉茨和因斯布鲁克己经陷入混乱。
"我们向国联发出最后呼吁。"许士尼格声音干涩,在求援电报上签下名字。但他心里清楚,张伯伦领导下的英国和达拉第治下的法国,此刻正忙着在慕尼黑的会议桌上切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
当夜幕降临时,德国第8集团军的坦克群碾过德奥边境。海因茨·古德里安站在指挥车上,望着道路两旁惊恐奔逃的奥地利平民,他的参谋长冯·利本施泰因上校低声说:"将军,这是元首亲自命名的'奥托行动'——哈布斯堡王朝的名字,现在成了我们吞并的代号。"
古德里安没有回应,他盯着地图上维也纳的方位。作为装甲兵专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军事行动的象征意义:希特勒要以最迅猛的方式,将"大德意志"的版图完整化。而在柏林,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正对着广播麦克风慷慨激昂:"今天,德意志人民将完成神圣的统一!"
在维也纳,许士尼格接到最后通牒的最终时限己过的消息时,整个人瘫坐在皮椅里。他的秘书含泪递上一份文件:"总理,这是赛斯-英夸特要求您立即辞职的通告。"门外突然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几名荷枪实弹的纳粹党徒踹开办公室大门。
"许士尼格先生,您的政府己经被解散了。"赛斯-英夸特穿着笔挺的纳粹制服,胸前的卐字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许士尼格挣扎着站起来:"我要求首接和希特勒对话!"
但此刻的希特勒己经坐在开往维也纳的专列上。他的私人摄影师海因里希·霍夫曼忙着调整镜头,想要捕捉这位"德意志解放者"最完美的瞬间。车厢内,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兴奋地说:"元首,意大利的齐亚诺伯爵发来贺电,墨索里尼阁下对这次行动表示'理解'。"
希特勒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想起去年与墨索里尼在威尼斯的会面,当时意大利独裁者还警告他不要染指奥地利。但现在,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膨胀,欧洲列强的态度正在悄然转变。"告诉戈培尔,明天的阅兵式要安排在英雄广场。"希特勒靠在天鹅绒座椅上,"我要让全世界看到,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时代真正开始了。"
3月13日清晨,维也纳英雄广场挤满了人群。希特勒的专列缓缓驶入西站,他走出车厢,在党卫军的簇拥下登上敞篷汽车。当车队驶向市中心时,街道两旁的人群开始欢呼,不少人挥舞着德国国旗,更多的人则在褐衫军的胁迫下被迫鼓掌。
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己经控制了城市的关键节点,他站在市政厅的台阶上,看着远处霍夫堡宫上空缓缓升起的卐字旗。一名奥地利军官走过他身边,低声用德语说:"将军,我们曾经是帝国的骄傲..."古德里安没有回头,他知道,从今天起,奥地利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总理府,许士尼格签署了辞职声明。他最后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奥地利国徽,转身离去。而在柏林,希特勒站在英雄广场的检阅台上,望着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浪,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戈培尔精心安排的摄影师们从各个角度记录着这一刻,很快,这些照片将出现在全欧洲的报纸头版。
"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希特勒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奥地利的每一个角落。在人群中,犹太裔作家茨威格混在沉默的人群里,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不是解放,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欧洲的和平正在我们眼前破碎。"
当晚,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着瓦格纳的《女武神》,激昂的旋律中,纳粹军官们举杯庆祝。而在城市的另一端,秘密警察开始挨家挨户搜查反纳粹人士,犹太人的店铺被涂上侮辱性的标语。奥地利,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度,就这样在血色黄昏中,被卷入了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
与此同时,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张伯伦放下关于德奥合并的急电,对内阁成员说:"也许这是希特勒最后的要求了。"在巴黎,达拉第政府也只是发表了一份不痛不痒的谴责声明。世界列强的绥靖政策,让希特勒的野心得到了第一次实质性的膨胀,而欧洲,正一步步滑向战争的深渊。